塞罕坝|绿水青山 宝藏之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绿色奇迹塞罕坝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赵狄娜
如今的围场 , “苗木长起来、钱袋鼓起来”成为现实 。 以塞罕坝林场百万亩森林为代表的“绿水青山” , 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绿色银行” 。
图片
围场县
曾经的塞罕坝一片荒芜 , “黄沙遮天日 , 飞鸟无栖树”;如今的塞罕坝 , 林场面积112万亩 , 森林覆盖率达到80% 。 作为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 , 围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 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两场战役” , 走出一条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之路 。
从一棵到百万亩 , 荒地上造出林海
走进拥有112万亩人工防护林的塞罕坝 , 林海郁郁葱葱 , 生机盎然 。 很难想象 , 半个多世纪以前 , 这里曾经是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苦寒之地 。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 历史上森林茂密 , 水草丰沛 , 但新中国成立前已经退化为高原荒丘 。 新中国成立后 , 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 , 经林业部牵头 , 于1962年正式组建塞罕坝林场 , 近400名林场创业者毅然来到塞北高原 。 第一代塞罕坝人代表陈彦娴仍记得自己初来种树的场景:“上山造林没水喝 , 满嘴起泡 , 嘴唇干裂 , 张不开嘴……一天下来 , 泥水糊得满身满脸都是 , 不说话分不清谁是谁……”在狂风飞沙的恶劣环境下 , 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 ,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 初育苗屡次失败后 , 他们摸索出更适合高原地区的全光育苗 , 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
一代接着一代干 , 从拓荒、传承到攻坚 , 三代塞罕坝人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绿色奇迹:1993年 , 塞罕坝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5月 , 塞罕坝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 ,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地球卫士奖”……如今的塞罕坝 , 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 , 其所在的围场县被评为“中国天然氧吧” , 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000至5000个;年释放氧气621.41万吨 , 释氧量价值78.78亿元;年固碳量为854.4万吨 , 固碳价值2.46亿元 。
涅槃后的塞罕坝正在围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效益 。 近年来 , 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 , 直接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约1.5万个 , 带动周边百姓发展乡村旅游、山野特产、手工工艺、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 , 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 当地同时坚持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 , 在贫困地区同步推进建设生态林与经济林 , 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 , 打造农民脱贫致富新业态 。 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
林上有产品、林中有旅游、林下有经济
2019年1月11日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其中第二十八条指出:自治县坚持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釆育结合、永续利用方针 , 大力发展林业;实行生态公益林、人工商品林分类经营 ,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 着力发展用材林及干鲜果品、木本油料、苗木花卉等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 。
如今的围场 , “苗木长起来、钱袋鼓起来”成为现实 。 今年 , 围场又依靠山区资源致力于为农民打造“绿色银行” 。 “百万亩林果” 项目在坚持“自主自愿、生态共享、合作共赢”原则上 , 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 , 创新林业产业发展方式;争取投入资金1.5亿元 , 有效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 , 打造经济林产业示范村5个 , 带动500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 此外 , 围场还通过成立木兰林业集团 , 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走林上有产品、林中有旅游、林下有经济的经营之路 , 打造绿化苗木种植、销售的林业扶贫产业链 , 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
推荐阅读
- 昆明|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之城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昆明的底色
- 红色|红色旅游+两莓种植 南京白马镇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 姨妈|27岁小伙继承姨妈庄园,挖出宝藏,10年整理,捐献6万多件文物
- 新华网|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创作
- 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创作
- 中国日报网|胡兵秀宝藏技能配音微电影 磁性嗓音获赞“人间低音炮”
- 中国|直击进博会丨全球“宝藏级”美食荟萃——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馆遍藏世间珍馐
- 鲜闻说|牛骏峰把男二演出了男主感,不愧是麻洋街的宝藏男孩易东东
- 海报时尚网|这个双十一,& Other Stories为你开启秋冬缤纷宝藏的探秘之旅
- 知识科普|热门专业挤破头,不如宝藏专业逆风捡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