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历史|虞建华( 四 )


中国国家历史|虞建华
本文插图

1938年 纪念阿拉莫战役百年时发行的邮票
罗伯特·康利(Robert Conley)1992年出版的《山风之歌》和戴安·葛兰西(Diane Glancy)1996年出版的《推熊》都与史称“血泪之路”(Trail of Tears)的强迫迁移有关 , 讲述《印第安人迁移法》颁布后美国土著人被赶出家园的故事 。 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印第安裔作家葛兰西在《推熊》中艺术化地呈现了1838—1839年的悲剧:一万余佐治亚和北卡罗来纳的切罗基印第安人 , 包括老人、孩子和孕妇 , 在美军士兵押送下被驱离祖先的家园 , 给新来的欧洲移民腾出土地 。 他们在严冬的雨雪中长途跋涉900英里 , 前往政府分配的新居地——今日俄克拉荷马州乱石遍野的“印第安区”重新安顿 , 致使四分之一的印第安人因寒冷和疾病死于途中 。 为了在小说中重现历史 , 葛兰西阅读了大量有关迁徙的资料 , 并沿途采访、体验和考证 , 以栩栩如生的细节地重现了切罗基人经历的苦难 , 又通过想象描述了失去家园的无助与绝望 。 《推熊》中 , 被迫迁徙的印第安人不知道是部落头领出卖了他们 , 还是受骗在看不懂的协议上签了字 , 只知道祖先的土地已不属于他们 , 被无助地赶出家园 。 小说采用来自文献的记载 , 搭建了真实的历史框架 , 同时又将虚构故事融入其间 , 既凸显小说的历史性 , 又创造鲜活的画面感 。 小说以玛丽托尔一家为主线 , 通过多个印第安人的第一人称叙述 , 也通过传教士和押送印第安人的士兵之口 , 为政府的种族政策导致的血淋淋的事实 , 做了详细的多方位的注释 。 这种以印第安人为主体的多声部、多视角的叙述 , 展示了更多的历史细节 , 抒发了深埋于心的怨愤 , 是对胜利者历史的一种对抗性书写 。 此类美国本土裔作家的历史小说还包括路易丝·厄德里克(Louise Erdrich)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圆屋》(2012) , 该小说对美国政府不断修正与印第安人最初签订的土地协议 , 巧立名目制定各类新法 , 不断蚕食印第安人土地的做法进行了揭露 。
四、废奴义举:暴动与镇压
美国文坛近几十年出现4部关于约翰·布朗起义(John Brown Uprising)的历史小说 , 各具特色 , 十分精彩:特里·比森(Terry Bisson)的《山火》(1988)、布鲁斯·奥尔兹(Bruce Olds)的《兴师问罪》(1995)、拉塞尔·班克斯(Russell Banks)的《分云峰》(1999)和詹姆斯·麦克布莱德(James McBride)的《上帝鸟》(2013) 。 起义事件发生在1859年 , 白人激进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率领包括儿子、女婿在内共19人 , 武装袭击哈珀渡地方政府的武器库 , 试图造成一呼百应的效果 , 引发奴隶暴动 , 促成废奴 。 布朗抱着强烈的宗教信仰和良好的社会改革愿望发起废奴圣战 , 遭到政府军的镇压 , 失败后参与暴动的19人均被处以绞刑 。 布朗起义是美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事件 , 而布朗个人的历史评价也一直褒贬不一 , 被有些人颂为英雄 , 被另一些人视作疯子或恐怖分子 。 上述4部当代历史小说基本都将布朗塑造为抱有强烈正义感的义士 。
中国国家历史|虞建华
本文插图

布朗起义
《山火》属于当代美国十分流行的乌托邦历史小说 , 学界也称之为“异质历史”(alternative history)或“或然历史”(speculatory histoy) , 其基本模式是:假如历史拐入不同航道 , 世界将会怎样 。 小说中布朗起义获得成功 , 历史进程因此改变:奴隶反叛的烈火燃遍南方 , 最终黑人赢得胜利 , 在南方成立“新非洲共和国”;林肯发动战争试图收复失地 , 成为黑人的头号公敌 。 社会主义的“新非洲共和国”影响了世界历史:巴黎公社取得了胜利 , 爱尔兰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 墨西哥索要被夺走的领土 , 不少国家效法俄国革命 。 作家通过虚拟评说真实 , 通过陌生化创造张力 , 探讨这种“可能性”所涵容的政治、社会意义 。 这种“从‘客观历史’到‘主观历史’转变”的书写 , 是“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思考 , 最终的落脚点是当下 , 是对某种历史文化或社会困境的回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