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萌娃娃|害了孩子,苦了自己,父母陷在“过度关注”的泥潭中不自知
当家中来客人时 , 孩子总是粘着我们说东说西 , 妨碍我们与客人聊天;当我们陪着老大学习时 , 小的总是喊“妈妈” , 一会儿要这样 , 一会儿要那样;当孩子吃饭时 , 总是需要你提醒 , 才会快快吃两口 , 你若不提醒他就不吃;当孩子学习时 , 你陪着他 , 他学得好好的 , 一旦你离开 , 他便反复喊你 , 或者故意出来跑两圈 , 等你催促他快点写的时候 , 再回屋继续写;当我们和朋友打电话的时候 , 孩子总是打扰我们 , 或者制造一些麻烦;……以上行为 , 你们家有过吗?
这些行为之所以出现 , 很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给了孩子“过度关注” , 导致孩子认为自己的“价值感”体现在父母的关注上 。
只有父母关注我 , 我才有存在感 , 我做的事情才有意义 。
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认知 , 他就会寻找任何让我们为他忙碌的机会 , 看着我们为他奔波 , 享受这种价值感 。
可是 , 在这个过程中 , 没有人是胜利者 。
孩子会越来越失去自己 , 他看不到自身的“价值感” , 把“价值感”依托在别人身上(即使这个“别人”是父母) , 都不会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 。 同时 , 这种过度关注 , 还会让孩子距离“独立”、“自信”越来越远 。
父母会越来越疲惫 , 越来烦躁 。 当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时 , 会继续为他们服务;一旦他们认为孩子足够大了 , 则会在他持续要求关注之下 , 会孩子产生不满和失望 。 这种情绪 , 不但会让父母感到沮丧 , 更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
所以 , 你若爱孩子 , 就千万不要给孩子“过度关注” 。
文章图片
(一)如何判断“正常关注”与“过度关注”?
有人看到上面那段话 , 可能会问:“难道 , 孩子提出要求时 , 我们都要拒绝吗?这样做就对孩子好了吗?”
不是这样的 。
在我的认知中 , “关注”可分为三种:不关注(较少关注)、正常关注、过度关注 。
(1)不关注(较少关注)
当孩子遇到困难 , 靠自己努力无法做到的时候 , 比如:几个月的孩子尿布湿了不舒服大哭、两岁的孩子穿衣服穿不好、三岁的孩子不敢滑滑梯、七岁的孩子被老师批评以后伤心哭泣……
孩子陷入困境中 , 呼唤我们 。 我们面对孩子的呼唤、寻求帮助 , 不去回应 , 也不提供援手 , 或者不当回事儿 , 随便敷衍几句 。
这种情况便是不关注 , 或较少关注 。
这种做法自然是不好的 。
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支持 , 感受不到家人的呵护和爱 , 虽然孩子会更加自立自强 , 但是大概率他会情感偏冷漠 , 以后也不会给别人温暖和爱 。
毕竟 , 自己没有得到过的 , 如何有能力给别人?
(2)过度关注
评判我们给孩子的关注 , 是否是“过度关注” , 有两个因素可参考:
孩子是否有正当理由?我们是否感觉不高兴或烦躁?这两个因素综合起来 , 就可以帮我们判断出我们给的关注是否合理 。
如果孩子给出的理由不正当、同时我们又觉得烦躁时 , 我们压下这种感受 , 依然妥协去为孩子做事的时候 , 我们就是在“过度关注” 。
如果孩子理由正当、我们依然烦躁时 , 我们需要关注自身状态 , 对自己及时情绪疏导 。
如果孩子理由不正当 , 但我们依然愿意为他们做的时候 , 我们就不单纯是“过度关注” , 而是“溺爱”了 。
(3)正常关注
显而易见 , 在“不关注”与“过度关注”之间的关注 , 便是正常关注 。 即:当孩子的理由正当 , 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时候 , 我们给予孩子的适当关注 。 这种“正常关注” , 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支持与爱 , 同时也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
推荐阅读
- 3岁女娃天生一张上相“巴掌脸”,其实是妈妈患病导致的罕见“小头娃娃”
- 漂亮女婴使用抑菌霜两个月后变成头娃娃,真相是什么?
- 家有萌宝,这三个地方越乱越好
- 公立幼儿园大班成“空班”?超前教育危害多,别让你的焦虑害了娃
- 大叔把仿真娃娃当女儿,花10万买衣服宠着,这是父爱还是变态?
- 过度的陪伴只会害了孩子?陪伴孩子父母也要用对方法,建议收藏
- 家有男孩,关于“蛋蛋”的这3件事越早知道越好,关乎孩子一生
- 儿童用药安全知识,家长不注意会害了孩子!家里有宝宝的一定要知道
- 娃娃多大能说出“啥话”?学问还真不少,幼儿口齿不清,别忙着剪舌系带哦
- “超粘人哥哥”走红,写作业将妹妹放书桌旮旯,妹妹乖巧似洋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