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萌娃娃|害了孩子,苦了自己,父母陷在“过度关注”的泥潭中不自知( 二 )


文章图片
(二)案例解读:陪孩子睡觉
孩子小的时候 , 我们都会陪着孩子一起入睡 , 或哄孩子入睡后再起来做自己的事情 。 当孩子精神比较亢奋 , 很久都平静不下来 , 我们则要或讲故事或安安静静地躺在他身边 , 很久很久 , 直到他睡着了 。
朋友们 , 你们是这样的吗?你们现在还陪孩子睡觉吗?从孩子几岁以后开始不陪了?
我来说一说我的经历 , 帮大家理解一下“关注”的区别 。
(1)0~3岁
我虽然学了美国的“正面管教” , 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对美国的所有育儿观点都赞同 。
比如 , 入睡 。 我更喜欢温情的中国风 。
所以 , 当“魔鬼睡眠训练法”在朋友圈和网络盛行的时候 , 我完全不为所动 。 他们不过才从温暖的子宫中出来两三个月 , 便要一个人体会孤独 。 我认为如此让孩子哭着适应自己独立入睡 , 对孩子太残忍 。
这种情况下 , 不管孩子的哭泣 , 在我看来 , 就属于不关注(较少关注) 。
在两个孩子三岁之内 , 我一直都是陪着孩子一起入睡的 。
睡前会搂着他们给他们讲睡前故事 , 关灯以后会陪他们聊一会儿天 , 然后牵着他们的小手 , 睡觉 。
我认为 , 这个阶段的关注 , 属于“正常关注” 。
孩子要求我陪伴的理由是正当的 , 同时我没有烦躁 , 反而很享受这种亲子互动 。
(2)孩子长大以后
有一天晚上 , 女儿让我陪她睡觉 。 可是 , 我有工作没完成 。 看着女儿请求的眼神 , 想着一直以来自己坚持的睡前互动 , 于是 , 压下自己的焦躁 , 陪着女儿直到她入睡 。
然后我再挣扎着起床 , 继续我的事情 , 等到我入睡时 , 都已经11点了 。
这个情况下 , 我就有些“过度关注”了 。 因为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入睡的能力 , 同时我感觉烦躁 , 认为有些浪费时间 。
于是 , 当再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时 , 我没有再如此做 。
我对她说:“妈妈现在没有时间 , 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 。 如果妈妈陪你睡了 , 妈妈很晚才能做完 , 会影响妈妈的休息 。 妈妈就坐在你的学习桌上安静地码字 , 你自己睡 , 好不好?”
女儿并不情愿 , 毕竟一年365天 , 我天天都陪 。 突然不陪了 , 她有失落感 , 是正常的 。
对此我不急不恼 , 依然平静地说:“玥玥 , 今晚妈妈真的陪不了你 。 因为 , 妈妈也需要早些休息 。 ”
女儿一看没有什么回旋余地 , 于是自己一个人睡了 。
那一晚 , 等我忙完 , 看着女儿熟睡的模样 , 是有些愧疚和心疼的 。 可是 , 这个情绪需要我自己疏导 。 因为 , 孩子终归要学着自己独立睡觉 。 我也要对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负责 。
家有萌娃娃|害了孩子,苦了自己,父母陷在“过度关注”的泥潭中不自知
文章图片
(三)不要用我们的“过度关注” , 破坏孩子寻找“价值感”的方式
我们即使不辞辛苦 , 不感觉到烦躁 , 愿意给孩子持续不停地提供“过度关注” , 也不能这样去做 。 因为 , 这件事影响的不只有我们 , 更影响孩子的一生 。
当我们过度关注孩子的时候 , 我们就相当于给孩子砌了一堵“墙” 。 这堵“墙”让孩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 看不到其他寻找“自我价值”的方式 。 只局限在“让别人为我服务”来实现“价值感” , 是非常糟糕的事 。
小的时候让父母围着自己团团转 , 结婚了让伴侣围着自己转 , 老了让孩子围着自己转 。 这便是这些人将来的生活方式 。
如果这些人没有围着他转 , 他就会制造出一堆问题 , 让他身边的人不得不看到他 , 关注他 。
比如:找茬吵架、伤害别人或自己、让自己生病……
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吗?
你愿意自己的孩子 , 将来遇到这样的人吗?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 , 那么从现在开始 , 赶紧从“过度关注”中走出来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