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争议“惠民保”:三天落地一座城市 受益面仅千分之二( 二 )


颇值得一提的是 , 一位保险公司内部精算人士透露称 , 分散赔付风险的再保险公司普遍不看好“惠民保” , 再保险公司并不愿意进行再保 , 大部分“惠民保”最后由保险公司自留 , 自己兜底 。
“由于各地医疗数据与保险数据的开放程度十分有限 , 对于产品保障内容、差异化设计产品形态、定价准确性等各个方面实际都存在较大限制 。 因此 , 部分‘惠民保’的‘一城一策’定制成分并不大 。 同时 , 没有有效的医疗费用控制手段和风险分散机制 , 保险公司在做‘惠民保’产品上面 , 更多的是追随这个趋势 , 盲目跟风而已 。 ”上述精算人士进一步表示 。
实际上 , 推出“惠民保”的城市中 , 不同地方的投保率参差不齐 , 有的城市投保人数超百万人 , 覆盖率超半数人口 , 有的未超10% , 甚至还有的1%都不到 , 整体参保率不够理想 ,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公开表示 , “惠民保”未来能否成功取决于参保人群数量是否能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 一般认为参保人群覆盖率在70%~80% , 才能有效分散风险 。
商业逐利 , 为何险企逆向而行?
一家参与“惠民保”项目的保险公司产品负责人称:“保险公司参与政府主导的‘惠民保’项目初衷 , 是用来获客 , 并不是为了盈利 。 相比赚钱 , 保险公司更加看重的是做二次转化销售 , 参与政府主导或指导的项目 , 实际更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 一旦通过销售、理赔等一系列服务过程与消费者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 后期保险公司再推出其他新的保险产品 , 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 而且事实证明 , ‘惠民保’的确是一个新的客户流量入口 , 不仅可变现于保险公司产品的升级转化 , 还能变现在各种健康场景的转化 。 ”
瑞士再保险研究院发布的《助力“健康中国”2030——聚焦中国财产险公司短期健康险发展》研究报告也称 , “惠民保”一方面有助于保险公司迅速获客 , 通过微利业务低成本开拓新的市场 ,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公司建立同当地政府以及医保的关系 , 提高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和渗透率 , 通过参与政府项目获取多维度数据、提升风控能力 , 以进一步升级现有产品、完善方案 , 实现整体健康险业务和其他险种的壮大 。
对于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的原因 ,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 , “惠民保”属于补充医疗保险这一层的新兴产品 , 介于医保和商保之间 , 不分人群 , 定价保险责任一致 。 参与推动惠民保险 , 一方面能落地国家关于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的创新尝试;另一方面 , 可以缓解医保保基本、广覆盖责任之外因病致贫的问题 , 以商业化的手段实现医疗保障升级 , 减轻基本医疗支付压力 , 能够提升居民对于社保和商保的认知 。
“惠民”落地难
既然保险公司目的在于获客 , 那么“惠民保”的“普惠”驱动力何在?消费者的获得感如何?
“真相就是 , 只有极少数投保人才有机会享受到这种保障 。 惠民保本质上就是重特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 其赔付住院责任的前提是必须按照社保先赔付 。 目前大部分惠民保在社保内自付部分的免赔额为2万元 , 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基本都在90%左右 , 所以 , ‘惠民保’已经排除了绝大多数普通疾病的住院报销 , 只有参保人员真正遇到重大病时 , 花费十几万、几十万元才能用到 。 ”多位业内人士一致认为 。
例如 , 按照成都“惠蓉保”赔付实例 , 易先生因“腹主动脉瘤”住院治疗 , 住院13天 , 总共发生医疗费用为30.77万元 。 其中医疗保险报销20.55万元 , 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约10.22万元(医保目录内自付83016.6元+医保目录外自费19217.37元) , 出院后易先生提交理赔申请 。 最后 , 易先生共收到成都“惠蓉保”报销金额为4.72万余元 , 即(83016.6-20000)×75%=47262.45元 。
“我认为 , 目前一些保险公司设计的惠民保并没有从消费者真正适用和获得感的角度出发 , 不保既往症 , 理赔门槛高 , 真正能赔到实处的范围有待验证 。 ”一家参与“惠民保”项目的产品负责人表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