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地鸡毛压垮的知识分子

小林夫妇从“精英”降格为“平民” , 集中凸显了一个生存环境的客观问题 。 但是在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生存环境 , 到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呢?细读《一地鸡毛》我们可以发现 , 小林夫妇不再“理想”而趋于“现实” , 他们抛弃“崇高”而走向“庸俗” , 导致他们这种思想“质变”的根本原因 , 就是传统文化中“权力”意志的巨大能量 。 在《一地鸡毛》的叙事当中 , 潜在着一种“知识”与“权力”的对话模式:小林夫妇作为知识分子的象征符号 , 他们处在权力社会的边缘地带;虽然具有“知识” , 但却并不拥有“权力”;所以他们就必须受制于“权力” , 成为“权力”治下的臣仆顺民 。 作者如此去设计“知识”与“权力”搏弈的故事情节 , 实际上是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人文情怀与忧患意识:“传统”并没有因“现代”而衰退消失 , 相反却借助于“现代”而依旧张扬!1.1知识分子与现实被一地鸡毛压垮的知识分子
看到老婆坐在床上“发呆”的样子 , 小林突然意识到了“调动工作” , 明显要比“馊豆腐事件还复杂” 。 “我们都无权无势 , 两眼一抹黑 , 哪个单位会要你?”这是作者在文本当中 , 第一次提出“知识”与“权力”的二元对立 。 小林老婆上班很远 , 每天都要坐四个多小时的公交汽车;“无权无势”便不能换个近点的工作单位 , 它所涉及的核心命题就是社会“权力” 。 具有“知识”却不拥有“权力”的小林夫妇 , 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利益而只能去向“权力”意志低头屈服;向领导去“送礼”以解决老婆的工作调动 , 便是“知识”在“权力”面前苍白无力的最好佐证 。 在是否“送礼”的问题上 , 小林老婆明显要比小林的思想更为“俗化”:“现在在社会上办事 , 光动嘴皮子如何行?我考虑 , 咱得给他上供 , 现在苍蝇没有不见血的 。 你不出血 , 他能给你来真的?还是得出血 。 ”小林老婆早已有过成功从“俗”的社会经验 , “上次你入党 , 给女老乔送了什么?那时咱家里困难 , 孩子吃奶都没有钱 , 我不照样让你送了?”作者让知识女性早于知识男性率先入“俗” , 这固然与女性自身所承担的家庭角色不无关系;而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 , 其实正是传统文化农民意识的集中反映 。 由于“家”在中国文化模式中 , 是作者本人对于“权力”文化深刻反思的关注重心——“权力”作为传统“俗”文化的基本性质 , 它不是褒奖“高雅”而是鼓励“入俗”也就构成了“知识”价值必然失效的环境背景!因此小林只好听命于老婆大人的“权力”指令 , 从屈服于家庭“权力”延伸到屈服于社会“权力” , 从商场里买了一箱大减价的“可口可乐” , 硬着头皮去到人事处长家中行贿“送礼”——“我这里还缺少几筒饮料?扛回去自己喝吧!”“送礼”失败使小林终因人格受辱而情绪发怒:“操他妈的 , 送礼人家都不要!”咋一看上去小林夫妇的确有点太不谙于人情世故了 , 像调动工作这样天大的事情一箱“可口可乐”当然不行!但作者本人的主观意图似乎并非在说小林夫妇“俗”得不够 , 仅就他们二人每月那少得可怜的一、两百元工资而言 , 一家三口再加上雇佣保姆的费用支出 , 能够拿出几十块钱去“送礼”已经实属不易了 。 这一细节恰恰说明了“知识”的“贬值”与“权力”的“升值” 。孩子“入托”是“知识”与“权力”的第二次较量:小林夫妇抱着这“世上就没有好人了”的侥幸心理 , 找到了附近条件优越的机关幼儿园园长 , 那位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人倒挺和蔼” , 但却提出了一个让他们帮忙搞到基建指标的先决条件——“权力”与“权力”之间进行利益交换!“小林一听就泄了气 , 自己连自己都顾不上 , 哪能帮人家搞什么基建指标?”1.2知识分子与无奈被一地鸡毛压垮的知识分子
在孩子“入托”问题上 , 我们发现《一地鸡毛》还有一大创作特点 , 就是形象化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权力”文化 , 在现实生活中仍旧存在的两种现象:“权钱交易”与“权力泛化”!小林夫妇因为手中没有掌握“权力”而孩子不能“入托” , 可是对门邻居“印度女人”同样手中也没有“权力”孩子却照样能够“入托” , 这其中最大的奥秘就在于“印度女人”那个出入神秘的富有丈夫 。 “印度女人”的丈夫具体从事什么职业文本并未清晰交代 , 但是我们从他整天骑着摩托车到处奔走的情景来看 , 他应该是属于经营私人经济的个体商贩 。 “印度女人”的丈夫不费吹灰之力便搞到了两个“入托”名额 , 后来由于他姐姐的孩子“不去”了 , 所以他才慷慨大方地“让”给了小林夫妇 。 虽然小林夫妇后来意识到这种“恩赐”的代价无比“沉重” , 是让自己的孩子去给“印度女人”的孩子当“陪读” , 两口子之间还为此事感到心中窝火满腹委屈;不过这一细节所要反映的社会问题 , 除了知识精英自身价值的失落之外 , 另外还搀杂有更为厚重的象征意义:并不掌握“权力”的“印度女人”的丈夫 , 他之所以能够一下子就拿到两个十分紧俏的“入托”名额 , 在小林看来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 无非就是“人家家里富 , 家里摆设好” , 说穿了就是“钱”这东西在起作用!“钱权交易”正是在作者漫不经意的叙事当中 , 被赤裸裸地呈现于广大读者的视觉面前 。与此同时 , “权力泛化”则更是作者深刻忧虑的社会现象 。 “孩子突然出了毛病” , 这毛病原来是出在阿姨身上:“他们太大意了” , 元旦节“所有家长”都给阿姨们送了“礼” , 只有小林夫妇因“大意”而给“忘”了 , “于是迹象就出现在孩子身上” 。 没有送“礼”孩子便受到歧视与冷落 , 这是一个看似荒谬但却真实的生活现象 , 结果害得小林顶风冒雪跑遍了整个北京城 , 才以“高价”为阿姨买了冬天涮羊肉所需要的礼物“碳火”——“第二天 , 女儿就恢复了常态” 。 教书育人的神圣教师 , 早已习惯于将自己所承担的启蒙职责 , 自然地转换成营私舞弊的“权力”工具;而“权力”意志的全民化倾向 , 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生动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弊端 。 迷恋“权力”而使“权力泛化” , 就连已经变“俗”并且饱尝了没有“权力”之苦的小林夫妇 , 最终也难以逃脱“权力”魅力的巨大诱惑:查水表的瘸腿老头 , 背着一个沉重的“大背包” , 恳求小林帮忙把他们家乡的一个文件 , 能够早点给批复下来 。 “大背包”里装得是眼下时兴的“微波炉” , 小林先是大吃了“一惊” , 后来得知文件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 所以他们夫妇二人便欣然地将“礼物”收下 , 并心安理得毫无愧色地想着:“人家几千几万地倒腾 , 不照样做着大官!一个微波炉算什么!”从受制于“权力”到学会运用“权力” , 小林夫妇思想与人格上的“质变”过程 , 这不仅令我们对读书人的走向“堕落”深感痛心 , 同时更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们从崇尚“知识”到崇尚“权力”的心灵轨迹——在世俗文化的“权力意志”面前 , “知识”只不过是块“文明”的“遮羞布”而已!1.3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崩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