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渲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林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达长安 。 林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 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 ”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秦岭山脉位于今陕西南部,东与伏牛山相连,西与崛山、山相连,全长40多公里,海拨在2000-3000米左右,山势雄伟险峻,是渭水水系和嘉陵江、汉水水系的分水岭 。 三国时,秦岭山脉是魏、蜀之间的一条天然军事分界线,也是各自的一道天然屏障 。 在秦岭之上,有数条著名的横向谷道,可以沟通汉中与关中的联系 。 它们自东向西依次是子午道、镜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 。 其中陈仓道又名故道,诸葛亮北伐时多走此道 。 陈仓道与褒斜道开通较早,前者路途较为迂远但较平缓易行,后者险峻难行但较为近捷 。 倪骆道与子午道开通较晚,前者最早见于记载是公元224年曹爽伐蜀,后者则在西汉末年 。 三国后期的几次战争,多用镜骆与子午二道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魏略所记之褒中,位于褒斜道南谷口外,南距今陕西汉中约30公 。 里看来,魏延是要兵分两路自率一路为奇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南坡河水北岸向东,至子午谷再折向北,直捣魏之西京长安;由诸葛亮率主力为正兵,沿褒斜道向北,过秦岭后沿渭水向东,与魏延在长安至渣关一带会师 。 从兵法谋略角度看,魏延的建议未尝不是一条奇正并用、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当时魏之关中确实相对空虚,其主将夏侯树也确实是一个不谙兵略的纵垮庸材 。 但是,诸葛亮却始终不肯采纳魏延的这条“妙计” 。 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照魏延的说法是由于葛亮胆怯 。 照诸葛亮自己的说法,则是因为这样做太危险对此,后人所见纷纭,多有议论,而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是“以攻为守”说,二是“谨慎”说 。
王夫之曾认为,诸葛亮所以不用魏延之计,是因为他从当时的特定形势出发,根本就不想冒险去进攻关中,夺占长安;他的北伐,不过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罢了 。 王夫之不以诸葛亮“为怯”,这是他的见识处 。 当年,刘备兵微将寡,无立足之地,且遭“倾覆”,诸葛亮却敢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即足以显示出他的胆略和气概 。 魏延谓其“为怯”,实在是小人之见 。 不过,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是由于其北伐目的仅仅是“以攻为守”,则失矣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所以用魏延之计,完全是出于“谨慎” 。 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话,所以,这种观点就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 有的学者甚至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而感到遗憾,大发感慨: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西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形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 。 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虑多决少”,不敢用奇,丧失这一取胜的机会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我个人认为 , 诸葛亮谨慎说是有道理的 , 此前许多学者曾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谨慎是由于蜀国实力弱小 , 地势不利或魏国人才济济等等 。 不得不说这些原因是有一定道理的 , 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有后顾之忧 。
那么诸葛亮的后顾之忧是什么呢?诸葛亮北伐前曾七擒孟获 , 南中一带的问题,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就已经妥善解决 。 南中之乱平定后,南人首领孟获曾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终诸葛亮一生,南中地区的确没有出现过大的足以使他为之忧虑的麻烦 。 至于蜀汉朝廷内部亦无可忧之事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那么,诸葛亮的后顾之忧究竟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是来自蜀汉的同盟方面—吴国 。 吴国是蜀汉的政治、军事盟友,怎么会成为蜀汉的严重威胁和诸葛亮的忧虑所在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分析和说明 。
首先,从本质上看,古今国际间的一切政治军事联盟,不过是与盟各方由于形势所迫和斗争需要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而已 。 这种同盟之能否结成,完成取决于联盟各方间的利害关系,而并非决定于他们之间有无真正的友谊和诚心 。 三国时的吴蜀联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赤壁之战前,孙权与刘备的生存由于都受到了曹操的严重威胁,所以他们迅速结成了政治、军事联盟,共同御敌 。 然而,曹军败退北方之后,他们便很快发生内哄,开始争夺荆州,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 即使在结盟期间,吴与蜀也都不希望对方不断获胜,迅速强大起来 。 对吴、蜀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曹魏方面看的十分清楚 。 所以,当关羽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大举进攻襄、樊,逼的曹操动了迁都的念头时,其重要谋臣司马鳃与蒋济一齐谏道:“……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 可遣人劝(孙权)摄其(关羽)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其次,就吴蜀联盟的实际情况来说,蜀虽视曹操为“汉贼”,为敌人,视孙吴为盟友,并且其最终也确是亡于曹魏之手,但事实上吴对蜀的威胁更为严重,同样是蜀的危险敌人 。 比如赤壁之战后,在刘备集团背后捅了致命的一刀,使其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这个盟友 。 应当说,孙权在刘备集团背后捅的这一刀是相当狠毒的 , 它不仅使刘备丧失了包括关羽在内的一大批文武人材,损耗了数以万计的精兵,而且丢掉了荆州这一至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使诸葛亮在隆中设想的两路出兵伐魏的宏谋大计化为泡影 。 后来,夷陵之战中经孙权集团的再一次沉重打击,刘备集团的势力遂遭进一步削弱 。 若无诸葛亮这样的贤相弹精竭虑地努力恢复,在连遭孙权集团的两次严重打击之后,刘备集团势必从此一撅不振 。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蜀汉非亡于曹魏之手,实亡于自己的盟友孙吴之手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最后 , 据卢华语先生考证,诸葛亮北伐时,蜀国当有军队50万人左右 。 其中留屯成都约10万,驻汉中约20万,驻永安约5万,驻江州2万以上,驻康降约数万,驻各郡地方部队约2万 。 永安即今之四川奉节,又名白帝城,时为蜀东部与吴相邻的边境重镇 。 赚降在今云南曲靖,时为都督府驻地,其所辖地在益州南部,面积超过蜀国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 江州即今四川重庆,当时是自向西走长江水路入川的第二个重镇 。 从上引材料来看,蜀用于东部边境防线的兵力是很可观的 。 自东向西入蜀,不仅逆流难行;而且一路崇山峻岭,险关道道,蜀却在永安和江州两道防线上配置了达7万之多的兵力 。 康降都督所辖系南中诸夷居住之地,且十分广阔,而蜀在那里部署的兵力仅占永安和江州的一半左右 。 这一现象说明,诸葛亮对来自东方的威胁是非常担忧和重视的;其所以不用魏延的“奇谋”,不仅是由于蜀、魏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也是因为存在严重的后顾之优 。 然而,蜀与吴毕竟存在着同盟关系 。 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是不会轻易在部下面前说出一些不利于联盟的话来的 。 所以,他虽对吴存有警惕,也不可能向魏延道出自己的难言之隐 。 这是诸葛亮的谨慎之处,也是他无法向魏延解释而致其“怨怒”的根本原因 。
推荐阅读
- 浪胃仙|泡泡龙的离世给所有吃播提了醒,浪胃仙顺势决定“转行”,新职业认真的吗?
- 结核|再见吧,“结核君”
- 感受松软海绵蛋糕“弹弹弹”
- 精河县精深加工,把每颗枸杞都“吃干榨尽”!
-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迁都”猜想|自然灾害说:洪水、地震等致三星堆古城毁亡
- 农民|春分时节小麦田间管理,做好这些工作,高产又优质
- 猴面包树|这种树“能吃能喝还能住”,养活无数非洲人,引进中国后画风变了
- 早餐的新吃法,“透明饺子”简单好学,孩子看了都超级爱吃!
- 想吃点心不用买,教你在家做“驴打滚”,不用烤箱,软糯香甜!
- 它,有“蔬菜之王”的美称,炒一炒就出锅,清爽可口,好吃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