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震中”纽约:未见恐慌,心有隐忧
2020年03月29日 12:37:52来源:上观新闻
巨大的疫情阴影之下 , 曾似乎将永远处于“喧哗与骚动”中的纽约 , 不得已摁下了“暂停键” 。截至3月27日中午 , 纽约市报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确诊超25000例 , 纽约州则近45000例 , 其中6481人住院 , 1583人需重症监护 , 已累计死亡519人 。巨大的疫情阴影之下 , 曾似乎将永远处于“喧哗与骚动”中的纽约 , 不得已摁下了“暂停键” 。采访人员所见所闻 , 身处疫情“震中”的纽约并没有出现灾难电影中的“末日”景象 。 社会秩序总体良好 , 日常生活所需供应充足 , 普通民众心态理性平和 , 未见特别的恐慌 。当然 , 平稳之中也有隐忧 。 民众对连日来飙升到令人惊骇程度的病例 , 防疫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 , 普遍感觉无奈——“少出门、多洗手 , 或许加上戴口罩 , 其他听天由命” 。
游客如云的曼哈顿“小意大利”如今冷冷清清 。街头戴口罩的多了27日中午 , 纽约市曼哈顿上东区 , 阳光和煦 , 微风拂面 。贯通曼哈顿南北的莱克星顿大道 , 车辆少了很多 , 显得格外空旷 。 有公交车从专用道上驶过 , 隔着车窗可以看见偌大的车厢里乘客寥寥无几 , 昔日熙熙攘攘的地铁口冷冷清清 , 甚少有人出入 。沿街曾花团锦簇、各擅胜场的美容、时装、礼品、手机等“非必须”服务商店全都大门紧闭、橱窗蒙尘 , 咖啡馆、饭店等虽贴出“只供外卖”告示 , 实际上很多已熄灯停止营业 。虽然州政府希望大家“呆在家里就是拯救纽约” , 但并没有相应的强制措施和管理人员 , 街头依然有不少民众:牵着小狗的姑娘 , 慢慢挪步的老妇人 , 汗流浃背的跑步者……路德派教堂灰白的围墙下 , 花白胡子的非洲裔乞丐照常“上岗” , 伸直两条腿 , 双手像螳螂一样不断作揖 。 街口一小块临时施工点 , 几个壮汉磨磨蹭蹭地干着活儿 , 挖掘机的轰鸣断断续续 。据采访人员观察 , 约五分之一的行人戴上了口罩 , 这在从来拒绝口罩、认为只有病人才戴的纽约 , 绝对算是一道新的“风景线” 。相隔不远的第三大道上的全食超市 , 近几天开始施行限流 , 保证同一时段店内顾客不超过50人 。 门口拉起了隔离带 , 等候的顾客彼此相隔一米左右 , 队伍延伸了一个街区的长度 。超市内新风开得很大 , 可以闻到消毒水的气味 。 一度被抢空的货架上重新摆满了商品 , 品种有所减少 。 结账等候区划着一个个一米来宽的黄格子 , 每个顾客占据一格 。根据一家数据公司的测算 , 纽约曼哈顿人群平均出行减少了77% 。陌生人之间或微笑示意 , 或恍若无视 , 都保持着“社交距离” 。 但可以看出 , 大多数纽约人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焦虑 。“做好自己该做的 , ”某公寓门房对采访人员说 , 他现在一天要洗十几趟手 , “其他上帝说了算 。 ”做这个工作十几年来 , 这个春天他破天荒戴上了口罩 。
超市前等待入内的人群 。 一个年青人围着围巾作口罩50万纽约人或丢饭碗92街上的华人餐馆这几天生意很好 。 老板娘潮汕口音 , 几乎一直不停地接听订餐电话 , 几个伙计骑送餐自行车来了又走 , 累得气喘吁吁 。 好不容易歇会 , 一个伙计得意地对采访人员说 , “周边十几家(饭店)都关了……”有人欢喜有人愁 。 曼哈顿中国城就显得萧条了许多 。 号称华埠最大的香港超级市场里 , 上周还琳琅满目的包子、水饺、葱油饼等冷冻食品不见了踪影 , 买肉柜台人去台空 , 漆黑一片 。 华人大妈们戴着一次性手套翻翻检检 , 也有不少壮年男子身负为全家采购重托 , 背着大背包 , 提着收放式购物小车 。对门泰昌肉店里 , 排骨、肘子、整鸡等食材几乎抢购一空 , 一周多前还摩肩接踵的熟食和烧卤柜台空空如也 。 同一条勿街上 , 好几家蔬果店、海鲜档都拉下了卷帘门 , “疫情紧逼 , 暂停营业 , 重开另行通知” 。细问究竟 , 这些不受行政令限制的华人超市之所以关门 , 首先是因为不少员工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先后请假 , 人手不足 。 其次 , 疫情不断加重 , 一些送货公司停止送货 , 令超市的货物补充受到影响 。 最关键的是此前民众已囤积了不少食物 , 当下来店客流明显下降 , 继续开店要支付各项开支面临亏损 。一位出租车司机对采访人员说 , 他现在每天的生意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一 , 还面对巨大的被传染的风险 , 过两天就打算不干了 。近期 , 职业遛狗者都失业了 , 因为大多数客户现在都在家工作 , 所以他们不需要遛狗 。这不是个玩笑 。 纽约市长德布拉西奥说 , 受疫情影响 , 预计有50万纽约人失去工作 。 虽然政府承诺给贫困人群发支票 , 但对没有合法身份的纽约人(据说多达100多万)来说只是个画饼 。政客忙打嘴仗 , 普通人争当志愿者随着病例数飙升 , 纽约各家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 同时面临医护用品的极大短缺 。据《侨报》报道 , 张女士是一位有30多年经验的高级别执业护士 , 这些天医院非常忙碌 , 她一天只上一次洗手间 , 也很少有机会喝上一口水 。纽约州下令强制每家医院至少增加一半容量 。 她工作的医院里病床一个挨着一个 , 间距很小 , 护士与病人的距离只有一英尺 。 在这种情况下 , 医护人员急需防护措施 , 然而医院里连外科口罩都是限量供给 , 上星期科室给每个人发了一个N95口罩 , 她只好把这个唯一的口罩戴上 , 一个口罩从上班戴到下班 。《纽约时报》近期一篇报道 , 曝光了皇后区艾姆赫斯特医院新冠肺炎患者收治情况 。 一位医生爆料说 , 这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已经饱和 , 一些重症患者送到急诊后 , 在等待病床过程中 , 病情恶化被宣布死亡 。 为弥补人力缺口 , 专科或慢性病科室医护人员甚至实习医生都被调到一线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 因为床位不足 , 院方要求确诊患者病情减轻后出院居家隔离观察 , 将床位留给病情更重的病人 , 增加了疫情扩散与病情恶化风险 。为应对新冠疫情 , 联邦将下拨1500亿美元 , 其中纽约市将获得10亿美元 。 对此 , 市长德布拉西奥说 , 在这个确诊病例数量占到全美总数三分之一的城市 , 却只能获得不足1%的联邦补助金总额 , 令人难以置信 。周五 , 他驳斥了特朗普总统“纽约州夸大了对呼吸机需求”的言论 , “恕我直言 , 他没有看到这场危机以天文数字增长的事实 , 而呼吸机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死 。 ”政客打嘴仗时 , 普通美国人则爆发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 据当地媒体报道 , 全美有超过6.2万志愿者请缨到纽约支援一线应对疫情 , 其中许多人是已经退休的医务人员 。或许可以肯定 , 纽约战胜疫情的希望 , 绝不在于政客们的空话 , 而在于这些普通人的付出 。
推荐阅读
- 纽约街头的“死亡陷阱”,后来成了经典桥段
- 纽约政府竟然给贫困的老年市民每人发1台平板电脑!
- 纽时:诉讼连失利 川普考虑走歪路硬连任
- 歧视的后果:纽约唐人街帮派暴力的兴衰
- 会笑的青豆|纽约高中“中文试卷”走红, 第一题网友就看懵了: 我上的是假学?
- 拜登获胜后,特朗普返回白宫,一路嘘声和中指…
- 亲历2020美国大选,这更像是两个饭圈的斗争
- 纽约|连续飞行19小时的航班,中途不停留转机,乘客:完全是一种享受
- 珠海交警|女子刚生完小孩12天就开车出门!却在南屏亲历翻车事故!让她……
- 从《外来妹》《北京人在纽约》到《打工人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