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知识|统编版六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解读(视频微课)汇总,期中期末复习好资料!( 六 )


06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 花木成畦手自栽 。
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 。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 字介甫 , 号半山 , 人称半山居士 。 封为舒国公 , 后又改封荆国公 。 世人又称“王荆公” 。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 庆历二年(1042)进士 。
注释
书:书写 , 题诗 。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 , 隐居之士 , 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
茅檐:茅屋檐下 , 这里指庭院 。 无苔:没有青苔 。
成畦(qí ):成垄成行 。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
排闼(tà):开门 。 闼:小门 。 送青来:送来绿色 。
译文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 , 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 , 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
古诗赏析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 , 读者不知典故内容 , 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 , 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 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 , 而仅用“无苔”二字 , 举重若轻 , 真可谓别具只眼 。 江南地湿 , 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 , 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 况且 , 青苔性喜阴暗 , 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 , 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 而今庭院之内 , 连青苔也没有 , 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 。 在这里 , 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 因为品种繁多 , 所以要分畦栽种 。 这样 , “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 , 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 , 既整齐又不单调 。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 , 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 , 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 , 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 ,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 , 一片农田 , 两座青山 , 在诗人眼里 , 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 诗人用拟人手法 , 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 , 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 “护”字 , “绕”字显得那么有情 。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 , 主人这样爱美 , 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 , 奉献上一片青翠 。 诗人以神来之笔 , 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 , 而为千古传诵 。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 , 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 , 交融无间 。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 , 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 , 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 , 这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 。 著一“护”字 , “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 , 更是神来之笔 。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 , 也不只是可掬 , 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 。 这种描写创造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 , 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 , 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 尤其动人的 , 是写出了山势若奔 , 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 , 兴奋而热烈 。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 , 而这种种描写 , 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 , 那情调、那笔致 , 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 , 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 二者融合无间 , 相映生色 , 既奇崛又自然 , 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 , 清新隽永 , 韵味深长 。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 在前联里 , 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 所居仅为“茅檐” , 他不仅“扫” , 而且“长扫” , 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 , 非赖他人 , 而是亲“手自栽” 。 可见他清静脱俗 , 朴实勤劳 。 这样一位高士 , 徜徉于山水之间 , 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 , 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 , 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 , 处处关合 , 处处照应 , 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