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之北|李世民为何摔碎“镜子”,倒碑灭文?,“圣君良臣”原是欺世谎言( 二 )


唐太宗说 , “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 , 都符合我的心意 。 不是他忠诚奉国 , 又能是什么呢 。 ”还说 , “我当皇帝前 , 功劳最大的是房玄龄 , 而我做了皇帝之后 , 功劳最大的非魏征莫属 。 ”在这对君臣合璧共同努力下 , 到贞观四年 , 出现“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
在河之北|李世民为何摔碎“镜子”,倒碑灭文?,“圣君良臣”原是欺世谎言
文章图片
不说好听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自命为“真龙天子” 。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 , 凡抚摸的人就要被杀 , 因此批评皇帝也叫“犯龙鳞” , 后果很严重 。 魏征不畏“犯龙鳞” , 刚直敢言 , 勇于谏诤 , 这是需要有脑袋别在腰上的勇气 。
魏征经常直谏 , 有时让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 。 一次 , 太宗对魏征说:“你可以当时应付一下 , 等过后再来提意见不行吗?”魏征说:“以前舜告诉大臣 , 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 , 背后却有意见 。 假如臣当面答应了 , 以后又来提意见 , 这就是背后有意见 。 这可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 。 ”魏征依然如故 ,
贞观六年(632) , 群臣请太宗去泰山封禅 , 只有魏征表示反对 。
唐太宗有些不高兴地问魏征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 , 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
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 , 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 , 直到现在 , 户口并未恢复 , 仓库尚为空虚 , 而车驾东巡 , 千骑万乘 , 耗费巨大 , 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 况且陛下封禅 , 必然万国咸集 , 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 而如今中原一带 , 人烟稀少 , 灌木丛生 , 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 , 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 , 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 , 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 , 陛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魏征直接揭了唐太宗爱慕虚荣的老底 。
贞观七年 , 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 , 使百姓劳苦过多;收取地租 , 数量太多;妇女喜欢梳着高高的发髻 , 这是受到宫中的影响 。 ”太宗接书大怒 , 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 , 不收地租 , 富人无发 , 才符合他的心意 。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 。 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 , 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 所谓狂夫之言 , 圣人择善而从 。 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 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 , 虽勉强包涵 , 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 。 ”这里直接点了唐太宗的要害 。
太宗一日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 , 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 高兴地耍玩 。 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 , 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 魏征看到这一切故意奏事很久 , 致使鹞子闷死在太宗怀中 。 太宗宁可失去心爱之物 , 也不敢叫魏征抓住他玩物丧志的小辫子 。 太宗是忌惮口无遮拦魏征的 。
魏征的十思疏
唐太宗即位初期 , 因离隋朝亡国不远 , 教训历历在目还能励精图治 。 但随着功业日隆 , 贞观中期他渐渐奢靡起来 , 也开始“喜闻顺旨之说” , “不悦逆耳之言” 。 贞观十二年(638) , 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奢靡怠惰 , 荒于政事 , 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 , 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 为太宗敲敲警钟 。
千古流传的“以人为镜”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贞观十六年(642) , 郑文贞公魏征染病卧床不起 , 太宗派人前去问讯 , 赐药的人往来不绝 。 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征的宅院里住着 , 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 。 唐太宗又与太子李承乾一同到他家探视 , 魏征一生节俭 , 家里连像样的居室都没有 , 唐太宗立即下令把宫中的盖房材料拿来为魏征修建大一点的房屋 。
魏征在生命垂危之际还说:“嫠不恤纬 , 而忧宗周之亡 。 ”这句话讲的是:寡妇不在意自己织布的进度和质量 , 而担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 感动的唐太宗眼泪哗哗的 , 当即将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 , 结为亲家 。 不久 , 魏征病逝 , 时年六十四 。 太宗罢朝五天致哀 , 命以一品官礼葬 , 还把魏征画像悬挂于凌烟阁 。 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 , 并在碑石上书丹 , 还停止上朝五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