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里走出来的“致富先锋”
□河南日报农村版采访人员黄华通讯员盛德劭
她是一个瘦弱的农家妇女 , 家庭变故带来的沉重负担 , 逼着她进城拾过废品 , 当过建筑小工 , 但终未能摆脱贫困的缠绕 。 当精准扶贫的春风吹遍乡村 , 她从进大棚种植管理瓜菜挣工钱脱贫 , 到带着贫困户承包大棚增收帮带贫困户 , 被评为“市脱贫致富先锋” 。
她就是平舆县十字路乡前盛村贫困户董小网 ,
进棚打工创优秀
十几年前 , 董小网的丈夫患精神病多次住院 , 治疗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 至今每年仍需住院康复;两个孩子一个读中学 , 一个上大学 。 全家仅靠种植几亩农田维持着生计 , 先后欠下亲邻十多万元的外债 。 无奈之下 , 她先是进城拾废品 , 后又进食堂、餐厅帮厨洗碗洗菜 , 也进过建筑队当小工打灰浆、掂灰桶、搬砖头 , 干着同男劳力一样的重体力活 。 尽管她吃尽了苦头 , 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 微薄的收入仍难以应付家庭的支出 。
2016年 , 董小网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 乡、村两级多次对她进行励志教育 , 鼓励她自食其力、广开门路增收脱贫 。 董小网参加了对口帮扶单位驻马店农校的种植技术培训 , 初步学会了大棚西瓜、黄瓜、番茄、青椒等瓜菜的种植管理技术 。 2017年 , 帮扶队员指导她家制定和落实了贫困户产业增收计划 , 经牵线架桥 , 董小网到邻近的李芳庄种植产业园去打工 。
这家产业园是国家级精品西瓜星创天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 又是驻马店市优秀带贫企业 , 对贫困户、残疾人来务工或承包大棚的 , 给予多项照顾 。 董小网凭着多年磨炼出来的吃苦耐劳精神 , 入园后虚心好学 , 在技术员现场传授和指导下 , 很快掌握了大棚瓜菜的移栽、控温、西瓜授粉与整枝等操作管理技术 , 当年还被评为优秀员工 。
包棚脱贫翻了身董小网务工的李芳庄生态种植产业园 , 由返乡创业人士李新民创办 , 目前集中经营土地2800亩 , 每年安置160名贫困户劳力就业 , 每户每年收入2万~3万元 。 是驻马店市优秀带贫企业 , 对贫困户承包大棚的 , 统一销售产品时每斤增加0.1元提成 。
董小网说:“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 要想脱贫致富就要多出力多流汗!”她看到承包大棚收入更多 , 自己又掌握了大棚瓜菜的种植管理技术 , 就于2018年下半年 , 在产业园承包了一个大棚种植管理黄瓜 。 她起早摸黑 , 带着干馍、方便面、凉开水进大棚 , 中午就在棚里随便吃点 , 忙着给黄瓜整枝、吊蔓、落秧子 。
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 种植一季黄瓜下来 , 她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 , 收入5万多元 , 在全村带头脱了贫 , 年底还被产业园评为“大棚之星” , 领取了双份的奖品和2000元奖金 。
带贫包棚奔小康
“光咱自家脱了贫还不中 , 要帮带贫困户都脱贫才对得起党和政府 , 才对得起扶贫的好干部 。 ”董小网是这样说的 , 也是这样做的 。 2019年春 , 她以自己靠承包大棚增收脱贫的事实现身说法 , 动员村里的6户贫困户 , 与李芳庄产业园签订了协议 , 承包了占地6亩的两个大棚 。
在李芳庄产业园区 , 村里的对口帮扶单位驻马店农校建立了教学培训基地 , 经常举办各种瓜菜、果树、食用菌的种植管理技术培训 , 董小网带着几个搭伙包棚的贫困户期期不落地参加 , 而且场场坐到前排 , 认真听讲 , 细心领会 , 到大棚里再结合实际认真操作 , 然后再手把手教会贫困户员工 , 为带着贫困户承包大棚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棚里走出来的“致富先锋”】董小网带头承包的两个大棚 , 头季种植礼品西瓜7200株 , 每株分成两个杈让其结两个瓜 , 每个西瓜都在8~9斤重 。 西瓜成熟销售时 , 他们获得了每斤0.9元的分成 , 收入9万多元 。 第二季种植黄瓜 , 两个大棚又分成10来万元 。 董小网在园区分配提成款时 , 先给贫困户劳力每人发够两万多元的工钱 , 让她们增收脱贫有了底气 。 她说:“下一步 , 争取让俺带出来的贫困户也能独自承包大棚 , 增收脱贫奔小康!”
推荐阅读
- 鸡蛋|冰箱里拿出来的鲜鸡蛋,不能再放回去了?
- 这才是清蒸鲈鱼最好吃的做法,记住这3步,蒸出来又鲜又嫩滑
- 番茄炖鱼汤:别看简单,少了这一步,炖出来不仅难喝,肉也不好吃
- 节后清肠必备家常菜谱,清光过年吃出来的油腻
- 几个小秘诀让蒸出来的米饭更好吃,米饭不仅粒粒饱满,而且更营养
- 记住这几个小技巧,做出来的牛肉面才不会失败
- 玉米不要再用清水煮了,加以下2种料,煮出来的玉米软糯又香甜
- 家有老有小的晚餐,在朋友圈走红了,花钱少,吃得好,从不点外卖
- 面包不一定是烤出来的,还能直接蒸出来,全程一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 用玉米面做出来的酥饼,没有哪个小孩会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