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香|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 广东促就业保民生的“幸福协奏曲”( 二 )


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里 , 很多都是因病致贫、因残致贫 。 一技之长保障了群众手中的饭碗 , 让一个人养活一家人成为可能 。
通过实施技能精准扶贫 , 广东支持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院校 , 还将三项工程导入省际省内扶贫协作 , 为广西、云南、贵州等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劳动力提供“粤菜师傅”培训1.2万人次 , 家政服务培训2.3万人次 。
20岁出头的许志友来自广西百色一个贫困家庭 。 2018年 , 通过对口扶贫计划 , 他来到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就读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 。 “学校希望通过技能教育进行精准扶贫 , 目前已经面向广东汕尾、贵州黔南、湖北郧西、广西百色等地区对口招收贫困生一千多名 。 ”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校长罗德超说 。 经过两年学习 , 许志友已成为一名汽车钣金专业的优秀学员 。 他参加了今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 , 获得车身修理项目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 进入实习期 , 他还参加了学校的创业孵化项目 , 承接汽车维修业务 , 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 。 对于未来 , 许志友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以后要回老家开个汽车钣喷店 , 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带回去 , 带动更多人通过技能脱贫致富 。 ”
奔向小康
开一个店 , 带动一个产业
去年9月 , 受益于对口帮扶政策 ,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贫困户郭柳秀来到广东省湛江市参加家政服务培训 , 她很快发现家政市场大有可为:“政府建了平台 , 提供服务场地 , 湛江家政协会可以帮助找客源 , 我把老家的姐妹们培训好 , 她们跟着我干 , 就可以零成本创业了 。 ”
从做保姆“变身”做老板 , 郭柳秀的“江秀家政服务中心”目前已吸纳了20多名广西老乡成为正式员工 , 生意渐渐走上正轨 。
三项工程着眼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 各地培训就业创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孵化平台纷纷建立起来 , 在政策杠杆撬动下 , 市场力量大量涌入 。
位于粤东的大埔县是客家小吃名县 , 传承下来的小吃品种就有200多个 。 在“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下 , 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 , 向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孵化一条龙服务 , 只要少量资金 , 就能开个统一标识的“大埔小吃”店 。
50多岁的张小红参加培训后 , 在大埔县城用自己夫妇俩的名字开了一家“广红”小吃店 , 卖腌面、肉丸、珍珠粄等客家小吃 。 作为基地的孵化项目 , 他们还得到政府1万元创业资金的扶持 。
在张小红的鼓励下 , 以前在工厂打工的两个儿子也陆续参加了县里的技能培训 , 用“大埔小吃”的品牌分别在广州开了店 , 今年大儿子还开了一家新店 。 一家人开了四个店 , 日子越过越红火 。
自2018年广东开展“粤菜师傅”工程以来 , 通过挖掘各地特色菜、培训乡村厨师 , 越来越多的人像张小红一样受益 , 开起了小吃店、办起了农家乐 , 当上了“小老板” 。
三项工程通过推动各种资源加速整合 , 补上行业短板 , 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
“妈妈来了”是深圳一家“互联网+家政服务”的创新型企业 。 针对传统家政缺乏安全感、服务不透明、标准缺失等行业痛点 , 这家企业以互联网技术深度改造母婴服务 , 通过实时在线追踪管理 , 将服务变得透明、可靠 。 目前 , “妈妈来了”旗下有近千名月嫂 , 通过一至两年不断的技能培训 , 使这些30岁至50岁的妇女可以获得一份稳定、可持续的体面工作 , 月平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 。
在广州 , 另一家专注于家庭保洁的公司“51家庭管家”则以标准化突破了人们对传统家政的印象:标准化培训、标准化工具、标准化流程 , 228项标准化服务规范让家庭保洁变得有规可循 。 每位上门服务的员工箱子里有36套专利工具 , 单是毛巾就有8种不同颜色 , 用在不同的地方 。
在三项工程推动下 , 一些地方将技能培训与地方产业相结合 , 走出促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 “厨师村”“保姆村”“技工村”在基层乡村大量涌现出来 。
在南雄市北部的323国道上 , 三十多公里的公路两旁林立着160多家挂着“梅岭鹅王”招牌的农家乐 。 围绕着“鹅王”一道菜 , 养殖、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大大兴旺起来 。 南雄地处粤北山区 , 是广东省山区贫困县 。 过去 , 这一段国道上只有简易的大排档 , 给过路的大货车司机吃口热饭歇个脚 。 如今 , “粤菜师傅”工程将大排档里的“鹅王”这道“土菜”挖掘出来 , 做培训、办争霸赛、扶持新农旅产业……每天这里都吸引着数千名游客和食客 , 周末和节假日更是异常热闹 。
随着“梅岭鹅王”菜式热销 , 养殖农家鹅也成了当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 目前 , 梅岭一带农家鹅养殖量一年可达20万只 , 销售额超过1600万元 。
通过“粤菜师傅”标准化建设 , 越来越多的本土食材“走出去” , 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
在肉鸽产地兴宁市龙田镇 , 养鸽大户陈伟波是当地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 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周边9个村3000多名群众养殖肉鸽致富 , 年产量达到200万只 。 2018年 , 陈伟波开始尝试深加工 , 做乳鸽预制菜 , 但产品推出后 , 市场反响平平 。 一筹莫展之际 , 经当地政府部门牵线 , 他找上门去向粤菜大师工作室的客家菜大师陈钢文求助 。 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 , 陈钢文和他的团队为乳鸽预制菜制定了产品标准 , 调整卤制方式、时间、配料……配料精确到克 , 烹制时间精确到秒 , 口味也更多:红烧、盐焗、香辣、酱香 , 顾客买回去加热就可以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