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加才|霜降,姜的辛辣扫荡着秋尾天地间的寒( 三 )


老宋的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笑容 。 这是一个农民面对丰收场景时自然的真情流露 。 自然就是这样神奇 , 为人类提供了多得难以想象的食物 。
我们向老宋咨询为什么在成熟季节并没有看到姜开花 。 老宋说大姜极少开花 , 开姜花是原生姜多年生长后繁殖后代的方式 。 而在我国大姜是作为一年生经济作物种植 , 一般用块茎进行定植 , 一般是要求生长旺盛 , 加上气候不合适一般少有开花 , 但如果当年温度湿度合适 , 大姜就会出现开花现象 。 我们有幸在一棵大姜的根部看到一根花茎生长出来 , 然而 , 人们需要的并不是姜花 , 它很快就要被收获了 。
老宋不停地挥动着锄头 , 妻子朱云珠则把挖出的姜进行初加工 。 去掉茎叶 , 只留下姜 。 初加工后的姜 , 被扔进一个竹编的箕子里 , 随意地堆放着 , 就有了很好看的样子 。 两人大概挖了半个钟头 , 箕子里便堆满了金黄色的姜 。 他们撑起扁担 , 一路挑着姜 , 满载而归 。
宋加才|霜降,姜的辛辣扫荡着秋尾天地间的寒
本文插图


小孩子从小对姜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
老宋夫妇挖姜的方式还保留着传统的方式 。 如今大多数的姜田采收 , 多是雇佣几十人 , 同时下田作业 , 然后装进可容纳50斤姜的红色包装袋里 , 整体地堆放在路边 , 等待运输车辆 。 我们在马桥镇的外沙村就见到了这样的场景 。 虽然少了传统的田园感觉 , 却更有浓烈的丰收气息 。
老宋在路上说起足以令他自豪的那些种姜历史 , 他是村里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种姜大户 。 汝城有很久远的种姜历史 , 却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种植 。 那时候多是在山间的空地上少量种植 。 老宋之所以选择种姜 , 源于他的生活经历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 老宋心思活泛 , 开始学着做蔬菜生意 。 他发现生姜比其他蔬菜更好保存 , 也很好卖 , 于是琢磨着开始自己种姜 。 大规模的种植始于2002年左右 。 老宋当时种姜的规模有二三十亩 ,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什么人种姜 。
种姜的时节 , 是春季 , 大约在清明与谷雨前后 , 霜降则收 , 历经三个季节 , 跨越了14个节气 。
和老宋不同 , 如今他的大儿子搞起了姜加工 , 小儿子则继承祖业 , 在附近的泉水镇承包了三五十亩地 , 继续把种姜的“大业”进行下去 。 他种的姜 , 已经卖到了海南、广东、福建、江西多个省份 。
宋加才|霜降,姜的辛辣扫荡着秋尾天地间的寒
本文插图


宋加才一家 , 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
宋加才|霜降,姜的辛辣扫荡着秋尾天地间的寒
本文插图

姜的生长旺季截止于霜降前后 。
腌姜 原色日常食用红色办喜事时用
生姜破土而出 , 带着大地泥土的气息 。 它们被运送到老宋家的院落 , 面临各自不同的命运 。 在生姜的加工工艺中 , 腌制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 腌制过的姜 , 辣度被调整到一个适合人们口感的状态 , 而口味则多了甜咸的不同 。
老宋把生姜运送到院子中便去照料小孙子 , 朱奶奶则一个人蹲在盆边 , 清洗起了生姜 。 院落中有一口老井 , 井水的清凉浸润着生姜 , 马桥的泥土松软 , 很容易被洗掉 , 洗去泥土的生姜 , 鲜嫩红润如少女的肌肤 。 生姜洗过之后 , 便是要去皮 , 传统的生姜去皮方法效率很低 , 却可以更加细致地去掉那些缝隙中的姜皮 。 朱云珠用来给姜去皮的工具是一个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竹制刀具 , 这是一种把竹片进行切削改造而成的制品 , 看起来拙朴粗糙 , 很像是文物考古中见到的那些旧石器时期的工具 , 然而它的好用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 用它刮皮 , 既可以轻松去掉那些缝隙中的姜皮 , 又不会因为过于尖锐而损伤姜肉 。 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们 , 很早就拥有了利用自然的智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