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可依之法,解脱生存烦恼,安身立命。不妄语者
1•双为难题《坛经》里记载了六祖慧能两宗著名的公案 。慧能自幼家境贫寒 , 年少于市卖柴 , 饱阅入世间疾苦 。 一日缘闻《金刚经》 , 开悟出家 , 前往黄梅参礼五祖弘忍 , 于寺中差役后厨 , 终日破柴踏碓 。 时二十四岁 , 逢神秀作四句偈:“身是菩提树 , 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 , 勿使惹尘埃 。 ”他不以为然 , 反驳道:“菩提本无树 , 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 , 何处惹尘埃 。 ”由此生出慧能的第一宗公案 , 史称顿悟派与渐悟派之争 。五祖因偈识得慧能已明心见性 , 遂密传其禅宗衣钵 , 暗授袈裟为信 。为避免同门迫害 , 送他遁隐岭南 , 远避江湖 。诸位慧根:寺院自古以来 , 并非出世间法外之地 。 凡教派 , 皆属人法界的一种组织 , 概莫能外 。 和入世间各界社团一样 , 其中规则严密 , 等级森严 , 各种争名夺利 , 无有穷止 。 投奔寺院 , 当以无为心行有为事 , 若以有为心行无为事 , 或以无为心行无为事 , 皆不得双为法要领 , 难以有所作为 。慧能终日与山林猎人为伍 , 守网放生 , 吃肉边菜 , 凡经十五春秋 。 三十九岁时 , 自觉佛性圆融 , 遂结束出世间的生活 , 重出江湖 , 直奔广州法性寺 。 适逢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 由此有了慧能的第二宗公案:殿前有风吹幡动 , 一僧言风动 , 一僧言幡动 , 争议不休 。 慧能进言:“不是风动 , 不是幡动 , 仁者心动 。 ”第一宗公案 , 神秀和慧能两者本质上并非渐悟与顿悟的区别 , 而是当下觉与不觉的区别 。“本来无一物”是觉性观照有为虚妄 。 但一味强调无为觉而否定有为知的合法性 , 就像到了罗马而否定曾经的道路一样 , 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 站在终点的人 , 不仅要为来路上络绎不绝的求觉者描述终点的妙不可言 , 更要总结成功的经验 , 让后修少走弯路 。 若以“本来无一物”的觉果而推翻知因 , 便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境地 , 请问觉性缘何而来?更遑论复入世间 , 普度众生 。觉见般若自性 , 出离生死苦海 , 岂能离开当下的知觉合一?没有量变哪来的质变 , 没有渐悟的积累哪来的顿悟?神秀和慧能不过是因个体觉性的差异 , 而造成渐悟的时长不同而已 。 任何人的觉性 , 包括佛陀 , 都离不开渐悟的过程 。凡一切有为法界 , 人类的一切行为离不开知的规范 , 放眼历史上的觉行者 , 极易陷入“绝对空性”和“绝对实相”的两难境地 , 无法平衡双为法知觉的辩证关系 。同样 , 第二宗也存在着双为法剥离的问题 。依慧能止妄断定 , 风、幡动 , 皆因缘心动 。 如此一来 , 若心不动呢?事实上风、幡自性并未改变 , 依旧会按外界的风缘起用而幡动 , 绝不会因缘慧能的止妄标准 , 促使风、幡俱息 。世间万物各自具足真如自性 , 各有时间进程 , 不以外物的意志而改变 。 主体心定不动 , 只说明自性照见无为定断 , 是你改变了 , 而不是外缘客体 。 主客体无法相互替代 , 不可顾此失彼 , 偷换概念 。以人的自觉性而否定外缘的物知性 , 是历来无为法容易误入歧途的根源所在 。 一切有为法 , 无论出世间还是入世间 , 但凡为人 , 只要心还在跳动 , 生命本身的内在律就无法停息 , 不断消耗、补充 , 循环不已 , 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实相存在 。我们姑且将两宗公案称作“双为难题”
推荐阅读
- 不见世间过
- 不要脸则世间无敌
- 爱要么是激情的化身,要么什么都不是
- 柏松新歌《无所思》上线 深情诉说世间痛楚
- 任性抢道、交管部门无法可依……老年代步车怎么管?
- 超越非解脱
- 世间所有的不好都是“美帝”
- 问世间何为大威?
- 双全法-世间可依之法,解脱生存烦恼,安身立命
- 从实修角度,论人世间的局势与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