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观历史|有学生父母因曲解两字,提议课本撤除《陋室铭》,网友:大可不必

趣观历史|有学生父母因曲解两字,提议课本撤除《陋室铭》,网友:大可不必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有学生父母因曲解两字,提议课本撤除《陋室铭》,网友:大可不必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有学生父母因曲解两字,提议课本撤除《陋室铭》,网友:大可不必

文章图片

趣观历史|有学生父母因曲解两字,提议课本撤除《陋室铭》,网友:大可不必

引言

在西汉刘向编订的史书《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 , 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一直让人印象深刻:“父母之爱子 , 则为之计深远 。 ”父母对子女的爱最是无私 , 为人父母自然处处为孩子考虑 , 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 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 。
01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时常见到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父母总是希望替孩子扫除一些不好的事物 , 绝不让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 , 也生怕孩子学坏 。 然在《论语·先进》中 , 子贡与孔子对答时也说过:“过犹不及” 。 表明了有些事情做得太过 , 也是不合适的 , 甚至有物极必反的可能 。

▲古代男女幽会绘画
在中学课本中有一篇出自《诗经》的古诗《静女》 , 诗中描绘了男女幽会时的情景 , 构思灵巧 , 生动有趣 , 体现了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 。 然而有些家长却觉得这种情诗不应该让孩子读 , 会教孩子早恋 , 应该从课本中删除 。

▲“红杏出墙”照片
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描写春日游园所见所感的《游园不值》 , 叶绍翁写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所描绘的不过是园中的杏花一景 , 却被有些家长歪解了其含义 , 质疑这样的诗为何会录入在课本中 。 对此我只能说 , 或许有什么样的心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事物吧 , 质疑别人前还是先审视一下自己吧 。
02写诗无非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 爱情也是情感的一种 , 没有什么可羞耻不能提及的 , 描写爱情的诗在古诗词中亦是占了极大的比重 。 的确 ,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 , 在上面画了什么很重要 , 但过分的关心不是爱的表现 , 有时反而会害了孩子 。 不想让孩子学会不好的事情的方式 , 不是闭口不谈 , 而是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 无知才容易犯错 。 何况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能力 , 与其在家长和老师不知道的地方接触到不该接触的 , 不如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 , 留下正确的认知 。

▲刘禹锡雕像
无论经历过多少次课改 , 都依然留在教材中的经典文章《陋室铭》 , 最近也遭到学生父母质疑 , 就因为“往来无白丁”一句中 , “白丁”两字被他们曲解、误解含有歧视的意味 , 于是便提议课本撤除《陋室铭》 。 对此小编想试问一下 , 提删除建议的家长 , 是否有认真去理解过《陋室铭》 , 在念书的时候又是如何学习《陋室铭》这篇文章的 。 《陋室铭》能多年来一直入选在教材中 , 不止是因为刘禹锡的文笔有多好 , 也在于其创作背景 , 以及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

【趣观历史|有学生父母因曲解两字,提议课本撤除《陋室铭》,网友:大可不必】▲刘禹锡纪念馆照片
03刘禹锡是在被贬至安徽和州县任刺史时 , 作的这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才是这篇诗作的主旨 。 时值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 , 而当时的和州知县见刘禹锡是被贬谪而来的 , 便处处欺压刁难 。 连续逼迫刘禹锡换了三次住所 , 居住地自城南的面江而居 , 到城北的德胜河边 , 再到城中的斗室 , 居住面积越来越小 , 到最后的斗室时 , 屋内仅能容下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 。

▲刘禹锡画像
正因为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 , 刘禹锡才遂愤而在门前立下石碑 , 并在其上刻下了这篇《陋室铭》 。 《历阳典录》之中就有对于陋室的记载“陋室 , 在州治内 , 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 , 有铭 , 柳公权书碑 。 ”《陋室铭》全文渲染了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 , 意在借陋室抒写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

▲禹锡园西广场照片
在古代 , 人们的衣着的确是有等级区分的 , “白丁”也的确是泛指普通的平民 , 然而作者的“往来无白丁”表达的却并不是歧视平民的意思 。 然而阅读不能单字品读 , 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 在文中“白丁”是与前一句中的“鸿儒”相对应的 , 两者分别指的是没有什么学识的人和博学的人 。 所以这里的“白丁”并不是泛指平民 , 自然也不是歧视平民之意 。

▲刘禹锡墓地照片
除此之外 , 我们结合刘禹锡的生平来看“白丁”二字 , 也能理解到这并没有带着歧视平民的意思 。 刘禹锡仕途坎坷 , 屡屡遭到贬谪 , 在地方为官多年 。 在地方当政期间一直深受百姓的爱戴 , 向来是一个与民同乐的人 。 其诗作:《竹枝词》《堤上行》等皆证明了这一点 。 这样的一位深受百姓喜爱的好官又如何会歧视平民呢?对于学生父母的提议 , 网友也表示 , 大可不必 , 想太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