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方为大用——访作家张军山,文化名人访谈丨无用之用( 二 )
峰回路转 , 张军山的文学之路并没有就此断开 。 2009年 , 张军山为因车祸离世的同学写了一篇8000字的题目叫《新南 , 拾起伤痛的落叶》的怀念性文章 , 后发在了新浪博客 , 博得很多人的关注和评论 。 “当时很多人说 , 如此感人的文章 , 如果写成一部小说 , 那该多好!这些话将我息灭多年的文学火焰再次点燃 , 我忽然发现 , 我对文学的挚爱根本就没有灭 , 它只是潜藏在我身体的某个地方 , 不经意间被勾起 , 如熊熊烈火 , 难以控制 。 ”张军山回想到 。
从2009年开始 , 张军山开始在起点中文网上连载自己的第一部小说 , 也就是后来出版的《现官》 , 在盛大文学2009年举办的“全球华语小说原创大赛”中被评为“职场类”十强作品 。 这部小说不仅为他带来了荣誉 , 还鼓励他将写作坚持下去 。
文章图片
自此 , 张军山又重新回到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上 。 同年12月 , 他的长篇小说《尊严》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 2011年4月 , 长篇小说《朱墨》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2015年10月 , 长篇小说《如果没有爱上你》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
文章图片
谈起这段往事 , 张军山百味杂陈 。 “我的作品离好小说的标准还差得很远 , 我一直在努力中 。 ”厚积薄发之后 , 张军山对文学有了自己的感触 。 “到了这个年纪 , 我已经没有少时对文学所谓的‘困惑’ , 很多困惑其实都是自己强行添加的 , 文学就是人学 , 尤其小说更是如此 , 无论是任何类型 , 无不是在写人 , 写人在现实生存环境中所表现出来最真实的一面 。 《现官》是我执教生涯的真实写照 , 所以真正的文学并不絜矩于有无所‘用’ , 她就融入到我们看似平凡的生活中 , 需要文学的眼光去发掘、去提炼 。 ”
【兰州日报|方为大用——访作家张军山,文化名人访谈丨无用之用】在众多文学作品中 , 张军山更加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 “我认为这理应是文学的视点所在 。 如《师三爷》中的无人赡养的‘师三爷’;《梦想》中的儿童‘我’;《生生不息》中的各种老人;《雪落除夕》中进城打工的农民陆少安;《莫高新窟》中的追求梦想的艺术家;《植物人》中的变成植物人的普通公务员‘我’;《李魁的问题》中的机关科长李魁;《琴声何去》中寻找失散多年妹妹的盲孩蒜苔 。 文学有描写宏大叙述题材的 , 但我更喜欢把目光聚焦在普通的小人物身上 , 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和人物命运中感受大时代下社会变革中人的变化 , 关注现实 , 关注人性 , 是我小说创作的终极目标 。 ”张军山说 。
文章图片
张军山最近一部小说 , 也是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如果没有爱上你》 。 谈起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 , 他陷入回忆:“我小时候都要帮家里干农活 。 尤其是每年夏收 , 感觉是最苦最累的 。 我站在暴烈的太阳底下 , 望着翻滚的一眼望不到头的麦浪 , 不是喜悦 , 而是痛苦 。 我割一会儿 , 就问我妈 , 再割多长时间就完了?我妈总是说 , 急啥呢?割得时间越长越好 。 当时我就想极力地摆脱这种生活 , 后来我考上了张掖师专 , 毕业后分配至农村教书 。 有一天 , 我站在县城的大街上 , 望着一幢幢楼房和楼房里进进出出的人 , 就想 , 啥时候我也能进了城 , 就幸福了 。 后来 , 自己从一个乡镇老师 , 直接到了市里 。 我感觉自己是普天下最幸福的人了 , 可是仍然有无尽的欲望需要填满 , 我意识到人生就是一个深不见尾的由欲望铺筑的漫漫长路 。 当物质生活达到空前富裕时 , 相应地 , 人的精神也变得空前的空虚和无助 。 我一直在思考 , 什么是幸福?于是这篇小说就有了雏形 , 这便是我创作这部小说的缘起 。 ”其实 , 幸福不幸福 , 都是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 遵从内心的选择就是幸福的 , 可这样的选择在当下社会又是多么难 。 小说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就揭示了不同的选择 , 决定了各自不同的方向和命运 。 人性中最原始最本真的欲望的突围与冰冷现实的碰撞和抗争 。 人的情感就像流水一样 , 需要有一个通畅的渠道 , 顺畅舒缓地流淌 , 才是正常的 , 才是符合人的生存自然法则的 。
推荐阅读
- 翰墨争晖 丹青焕彩 兰州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开展
- 兰州市博物馆联袂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光明日报国学版:“立言不朽”与“以文报德”
- 萧山日报:职工书画作品展
- 兰州市博物馆“携手”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滨州市技师学院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
- 话剧《八步沙》剧本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 南方为何到处都有宗堂,在北方却非常少见?原因其实很简单
- 名家精品,保真交流!
- 农民工一幅字吸粉1.4万,人民日报都点赞,粉丝:高手在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