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日报|方为大用——访作家张军山,文化名人访谈丨无用之用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军山
笔名酒中人 , 甘肃金塔人 。 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 , 酒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现供职于酒泉市文联 。 在《飞天》《北方作家》《小小说大世界》等杂志发表散文、诗歌;发表《师三爷》《梦想》《生生不息》《雪落除夕》《莫高窟》《植物人》《李魁的问题》《琴声何去》等中短篇小说 。 参编《酒泉市志》《酒泉通史》《酒泉年鉴》《酒泉历史文化概览》等 。 出版历史著作《酒泉文学史》(合作) 。 出版长篇小说《现官》《尊严》《朱墨》《如果没有爱上你》等 , 其中长篇小说《现官》被评选为2009年盛大文学举办的“全球华语小说原创大赛”时政职场类十强作品 。
近日 , 采访人员在一次文学交流活动上见到了作家张军山 , 他是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 , 幽默的谈吐和豪爽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我出生在金塔农村 , 那里金色的胡杨林给了我浪漫的文学底色 , 我的父亲是一个书迷 , 父亲当年在大队当拖拉机驾驶员 , 利用跑县城的机会 , 每次回家都要带几本书 , 现在我还记得家里书架上摆着各种书籍:《红楼梦》《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海啸》《红岩》《三家巷》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 年纪还小的我也会顺便翻翻 。 但在我最初的记忆里 , 给我文学启蒙的应该是我的奶奶 , 她也许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 , 但是在我心中 , 奶奶每晚都要唱很多曲儿 , 讲很多故事哄我进入梦乡 。 到现在 , 我都能完整地哼唱或讲出那些曲儿和故事 , 她在我心中是个非常有趣的老太太 , 也是她摇着我文学之梦的摇篮 。 ”张军山告诉采访人员 。
文章图片
张军山从上小学开始就喜欢写作文 。 “我记得四年级时写了一篇叫《原来是他(她)》的作文 , 当时学校给我奖了一个文具盒 , 这可能是让我走上文学道路最初的精神原动力 。 上了初中后 , 我开始认真研读父亲那一架子书 , 但仍不满足 , 记得那时还跟别人借书 , 陆续看了肖复兴的《我们曾经相爱》、老鬼的《血色黄昏》、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等 , 可以说真叫如饥似渴 。 ”农村的孩子到了周末和假期大部分时间都要帮父母干农活的 , 张军山也不例外 , 给牲口铡草、起粪、垫圈 , 割麦、打场、卖粮等 。 “总之读书的时间很少 , 但无论多忙 , 我都没放弃读书 , 因为读书是我贫乏少年生活中的一抹彩虹 , 不可或缺 。 ”张军山说 。
上了高中后的张军山开始了正式的文学创作 。 “我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语文周报》上 , 散文的题目《油墨飘香的时刻》 , 还收到了10元稿费 , 当时我那个兴奋劲儿无以言表 , 恨不得拿着稿费单向全校师生宣告 。 ”之后张军山就一发不可收拾 , 他把伙食费省下来 , 报名参加全国各类写作函授班 , 并与全国很多学校的文学爱好者建立了联系 , 互通信件 , 交流写作心得 。
进入大学后 , 张军山觉得偌大的天地大有作为 , 就夜以继日地写作 , 后来他被推举为张掖师专《陇上一叶》文学社副社长 , 组织出版《陇上一叶》杂志 , 搞各类文学活动 。 在那段时间 , 他的诗歌《岁月》获张掖市庆祝国庆征文比赛二等奖;诗歌《那老人》入选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跨世纪青年诗选》 。
文章图片
随着阅历的增长 , 视野地不断开阔 , 张军山也陷入了困惑 。 张军山说:“那时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 很多人劝我 , 认为纯粹搞文学创作是无法生活的 , 于是 , ‘文学之无用’成了我年轻的心中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 于是我在艰难的抉择下暂时放弃了文学创作 , 安心在毕业后当了一名农村中学老师 。 ”
推荐阅读
- 翰墨争晖 丹青焕彩 兰州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开展
- 兰州市博物馆联袂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光明日报国学版:“立言不朽”与“以文报德”
- 萧山日报:职工书画作品展
- 兰州市博物馆“携手”高台县博物馆举办明清书画精品交流展
- 滨州市技师学院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
- 话剧《八步沙》剧本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 南方为何到处都有宗堂,在北方却非常少见?原因其实很简单
- 名家精品,保真交流!
- 农民工一幅字吸粉1.4万,人民日报都点赞,粉丝:高手在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