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庆余年》所在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历史上处于何种水平?
本文图片
有朋友提问: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历史上处于何种水平?
电视剧《庆余年》里所在的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与唐宋时期的诗词相比 , 哪个时期水平更高?
前面是主问题 , 后面引用栏里面是问题补充 。
首先声明一下 , 主问题是可以回答的 , 但是补充问题里面因为《庆余年》我没有看过 , 电视剧没有 , 小说也没有 。 只是最近听说主角用杜甫的《登高》横扫了诗会 , 而且看到相关文章评论诗会时其他诗人作的诗有平仄不合的情况 。
那么这个时间段(架空 , 穿越?)到底是对应的哪个朝代 , 在下完全没有概念 。 如果不论平仄开诗会的话 , 大概是可以和南北朝时期做个横向比较 。 再次声明 , 对于小说和电视剧我是一丁点相关研究都没有 , 所以说错了请各位剧粉小说粉谅解 。
我们只看主问题 , 主问题讲清楚了 , 各位看过《庆余年》的朋友自然就能做出对比 , 不必啰嗦 。
本文图片
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历史上处于何种水平?
在研究中国诗词史的时候 , 一般是把魏晋南北朝当做一整个时间段来看 。 而南北朝的历史时段大概是以刘裕称帝 , 东晋灭亡(420年)开始计算 。 我们只讨论南北朝的诗歌 , 就会有一些关键的人物无法安置 。
比如谢灵运(死于433年) , 陶渊明(死于427年) , 如果六朝诗歌不谈这两个人 , 整体来说就只有齐梁体比较重要了 。 不过要是彻谈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走向 , 估计五万字也未必能完结 。 从题主的意思来看 , 大概是想了解宫廷、和民间的诗歌情况 。 那我们就忽略掉谢灵运(山水之宗)、陶渊明(隐士之宗) , 只来看看南北朝期间的齐梁体 。
六朝诗以艳诗名世 。 但是六朝诗 , 绝非只是艳体这么简单 。
我们今天说起古诗 , 皆是抬头仰望盛唐飞歌 。 但是唐诗这个顶峰的形成不是凭空而来的 , 它经过了古诗漫长的发展期和南北朝诗歌突飞猛进的准备期 , 才得以在盛唐爆发 。
而南北朝为唐诗所做的准备 , 最重要的方面 , 正是齐梁体的贡献 。
本文图片
齐梁体 , 是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 。 在此期间 , 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 , 题材狭窄;形式上 , 多追求音律精细 , 对偶工整 , 辞藻巧艳 。
南北朝这个历史时段 , 实际上北朝是以少数民族建国为主的朝代更替 , 而南方则是当年西晋衣冠南渡之后 , 东晋之后的王朝更替 。 在这相互对峙的一百多年间 , 两个王朝以淮河为界 , 各自发展 , 诗歌文化的走向也各不相同 。
北方相对较弱
北边主要是少数民族当政 , 虽然他们很重视儒学——主要也是为了给自己政权寻找合法性 , 但是无论怎么讲 , 诗歌文化相当于一穷二白 , 平地而起 。 同时由于北方景色苍凉、风物豪爽 , 相对而言 , 北方的文化氛围虽然不高 , 但是却保持了诗歌本身来自民间、家国情怀的特色 。
如《敕勒歌》:
敕勒川 , 阴山下 。 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 。 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当时北方的诗歌文化 , 大都是在这种特色下进行南北交流的变化 , 主体来说是沉稳、苍茫、大气的 , 浸润着儒家文化的济世情怀 。
本文图片
【魏晋南北朝|《庆余年》所在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历史上处于何种水平?】南方齐梁体
由于当年南下的高层文人众多 , 所以人才济济 , 作品丰富 。 同时南方山美水美人更美 , 以柔情为主的文风非常流行 , 这些北方来的文人飞快地适应了南方特色的文化氛围 , 参与到大量宴乐、艳情诗歌的创作中来 。 慢慢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软弱无力、却很唯美的诗风 , 这其中有两个代表人物 。
一个是徐陵 , 另一个就是庾信 。 所以这种风格的诗体当时被称作“徐庾体” ,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齐梁体” 。
齐梁体的形成有几个大的原因 , 首先是汉朝经学的没落 , 魏晋玄学的兴起 , 让文人阶层整体失去了言国事的兴趣 , 只关注自身的快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 。
经学 , 讲究的是经国济世 , 玄学讲究的是个性解放 。 这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思潮 。 所以齐梁体就缺乏经国济世、关注社会的那种情怀了 , 成为娱乐的工具 。
本文图片
同时由于南北朝政治对抗一段时间后 , 发现相互之间谁也动不了谁 , 但是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对方吞并 , 所以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偷安心里 。 今朝有酒今朝醉 , 管他明日谁打谁?这种文风在士大夫心中蔓延 , 导致文风不正 。
而对于老百姓来说 , 虽然皇帝天天换 , 但是都是属于高层血拼 , 其实和下层老百姓关系不大 , 今朝有酒今朝醉 , 管他皇帝谁来做?所以 , 这种末世的欢乐是从皇帝到官员再到百姓都在追求的 。
连宫廷都在推崇 , 在社会的流行是必然的 。 齐梁体因此大为流行 , 且创作丰富 。
齐梁体的贡献
历来对齐梁体批判最猛的原因就是缺乏骨力 , 缺乏内涵 , 尤其诗的寄兴作用基本上丧失 。 “寄兴都绝”——陈子昂 。 而诗的寄兴 , 是《诗经》的传统 。 还有就是主题低俗 , 题材狭窄 , 靡丽乏味 。 不过齐梁体也有其艺术上的贡献 , 比如说观察细微、描写细腻 , 技巧纯熟 , 尤其抒发的是真实内心情感 。 这些 , 都是诗应有的品质 。
本文图片
另外一点 , 它最主要的贡献在于 , 对声律的严格追求 。
曹植始发中国汉字音韵研究 , 到了南朝 , 周颙、沈约 , 对汉字的读音进行了分类 , 归纳为“四声” , 即平上去入 。 而且沈约作为诗人 , 将四声标注法应用到了诗歌创作中来 , 从此 , 中国古诗在音律清朗的路子上有了规律可循 。
唐代武则天时期 , 四声简化为“平仄”两个类别 , 成为唐诗的“格律体”的重要形式要求 。 如果没有齐梁体的四声入诗 , 就不会有唐诗的平仄格律 。
所以 , 南北朝诗歌对中国诗词史的贡献是巨大的 , 不可替代的 。 中国古诗也因为音律的发展才最终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 齐头并进 , 各自辉煌 。
我们也要看到初唐对齐梁体的批判是最猛烈的 , 但主要是批判它的内容空洞、没有向上的诗风 。 在一个整体昂扬上进的社会中 , 每一个朝代的兴起之时 , 像这种靡靡之音都是被严厉批判的 , 虽然每到社会风气低迷的时候又会滋生 , 这正是诗歌寄托人类感情的象征 。
诗歌虽然是个人情绪的表达 , 却无时无刻不连接着社会风尚 。
南北朝的诗歌是盛唐诗歌音律格式的基础和铺垫 , 但在思想高度上是无法相比的 。
本文图片
推荐阅读
- 细胞|“首个人类胚胎完整模型”!两篇《自然》报道重大进展
- 地球|地球或将再次发生磁极翻转
- 长江|长江断流?你信吗?
- 武汉|《柳叶刀》:武汉人群新冠抗体阳性者占6.9%,其中82%系无症状感染
- 《 苹果燕麦粥》的制作方法
- 中和抗体|王辰团队《柳叶刀》发文,武汉人群研究显示新冠中和抗体至少可以维持9个月
- 【养生厨房】今日菜谱——《草头排骨》
- 种族主义|《纽约时报》煽动对中国的种族主义,美网友群起斥责
- 种族主义|《纽约时报》报道煽动针对中国的种族主义,作者竟然是华人!
- 疫苗|最新《细胞》确认!多种新冠变异病毒,可抵抗疫苗产生的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