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东PM2.5连续5年稳定达标( 二 )


而曾经“臭”名远扬的练江 , 其水质也已阶段性消除劣Ⅴ类 , 实现水环境从普遍性黑臭到全面消除黑臭的重大转折性变化 。 今年1-8月 , 练江干流水质总体好转 , 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阶段性消除劣Ⅴ类 。 与2019年同期相比 , 练江下游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和氨氮分别下降26.2%、60.4% , 中游揭阳汕头交界的青洋山桥省考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和氨氮分别下降17.4%、18.0% 。 今年8月 , 汕头市练江流域13条一级支流中有12条已消除劣Ⅴ类 , 揭阳市7条一级支流中有3条已消除劣Ⅴ类 。
规划10年建成“十廊串珠”万里碧道
水环境不仅要净 , 更要为老百姓生活添彩 。 广东改革创新 , 先行先试 , 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化机制 , 在治水领域率先提出了实践“两山”理论的广东方案——万里碧道 。
广东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 , 以江河湖库及河口海岸带为载体 , 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 , 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 , 优化廊道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 , 形成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 ,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 , 融入自然、畅享健康的休闲漫道 , 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
2019年4月以来 ,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 , 各地积极开展万里碧道试点建设 , 目前全省已建成碧道试点400公里 。 水碧岸美的生态效益和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 不仅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 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 , 为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
如深圳市茅洲河碧道试点 , 坚持统筹治水、治产、治城 , 实现了从往昔黑臭令人“掩鼻而过、背水而居、闭窗而眠”到如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产业升级、幸福共治”的蝶变 。 一批亲水景点相继建成 , 传统龙舟赛已经回归 , 时尚音乐会、水上运动火热开启 ,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碧道红利 。 碧道建设还让2万多亩土地得到释放 , 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 碧道沿线正成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
近期 , 《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正式印发 , 按照“三年见雏形、六年显成效、十年新跨越”的总体目标 , 到2022年 , 全省建成5200公里碧道 , 珠三角地区率先初步建成骨干碧道网络 , 万里碧道成为广东亮丽的水生态名片;到2025年 , 全省建成7800公里碧道 , 重点河段骨干碧道网络基本成形 , 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到2030年 , 全省建成1.6万公里碧道 , 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展望到2035年 , 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广东全面呈现 , 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愿景 。
今年珠三角有望建成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
河流逐渐清澈 , 山林也更加茂密 , 截至2019年底 , 广东全省森林覆盖率为58.61% , 预计到2020年底 , 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8.66%的目标;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5.79亿立方米 , 预计到2020年底 , 全省森林蓄积量将实现5.84亿立方米的目标 。
与此同时 , 广东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 2018年 , 珠三角九市全部入列“国家森林城市” , 作为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 珠三角森林城市群雏形已现 , 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经验 , 为全国森林城市群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
今年是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攻坚冲刺年 , 据广东省林业局初步统计 , 目前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绝大部分指标均已达到目标值 , 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程等六项工程已完成或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 珠三角九个城市正稳步推进各项攻坚冲刺任务 , 有望在今年成功争取“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称号 。
不仅是珠三角 , 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经全面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 目前 , 除珠三角九市以外 , 梅州、汕头两市已经成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 到2025年 , 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 , 形成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