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用轻型化思路破解资本金困境

近日 , 关于银行“补血”的话题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 央行、银保监会不久前联合发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被业内称为“中国版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 。 其中 , 有两个关于时间节点的监管要求 , 即对于已经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的四家大型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 , 一是需要满足外部TLAC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 , 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二是外部TLAC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 , 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6.75% 。
市场担忧 , 新的管理办法将给银行资本补充带来不小压力 。 据最新数据 , 截至今年6月末 , 四家大型银行外部TLAC杠杆比率均超过7% , 符合达标要求 , 但风险加权比率并不达标 。 有业内专家测算 , 若以2020年6月份数据为准且不考虑逆周期资本计提 , 在2025年前 , 四家大型银行需要发行合计超过3.3万亿元的TLAC合格债务工具 , 才能实现达标 。
从整体来看 , 目前银行业资本补充压力较大 。 仅今年9月份以来 , 主要国有大行均在积极发债 ,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9月份二级资本债发行均超过600亿元 。 另外 , 9月22日 , 刚刚成功发行650亿元二级资本债的建行发布公告称 , 拟发行不超过1600亿元人民币等值减记型合格二级资本工具 , 用于补充二级资本 。
眼下 ,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 , 既要与实体经济同舟共济 , 共同应对疫情冲击 , 又要筑牢防风险的底线 , 谨防发生系统性风险 。 通过短期频频“补血” , 固然能缓解资本金短缺困境 , 但若要“治本” , 还需从整体着眼 , 优化内外资源 , 通过转型发展寻求破解之道 。
从各家银行近年来的主要做法来看 , 在一定时期内 , 通过采取资本集约化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 , 推进资本节约 , 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 另外 , 还有通过强化核心资本和一级资本指标管理 , 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券和扩充股本等路径巩固资本实力;在风控和管理等方面提升数字化能力 , 提高效率 , 通过降低综合成本 , 持续强化经营能力等 。
为降低TLAC要求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 大型银行可抓住目前行业变革的机遇 , 向轻型化方向转型 , 通过轻型化发展尝试破解资本金困境 。 通过业务转型发展 , 银行最终实现在经营中不再主要依赖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和人员扩张获取利润 , 而是综合利用科技手段、产品与服务创新等多种方式 , 降低风险资产权重 , 配置轻型资产 , 降低资本消耗 。
近年来 , 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力推动轻型化转型 , 在使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 也获得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收益 。 在这方面 , 大型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实力更强 , 改革成效更明显 , 转型发展的步子也不妨迈得更大些 。
作者:□ 陆 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管理|用轻型化思路破解资本金困境】[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