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推崇贝多芬——音乐美学的尴尬
希特勒为什么推崇贝多芬——音乐美学的尴尬逍遥丑石涂建军1991年1月 , 我到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事会 。 大会发言的几位艺术大家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都谈到了文学艺术经典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美育功能 , 这也是全体与会者的共识 。 在分组讨论时 , 我在此共识的前提下 , 表述了一个稍显另类的观点:阅读欣赏文学艺术经典虽然可以但是并不一定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 因为前者只是后者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 因此不宜夸大文学艺术的美育功能 。 我举例说 , 人类公敌希特勒就颇有艺术修养尤其推崇贝多芬等德国古典音乐家 , 但是希特勒并未因此而情操高尚、心灵纯净 。 近三十年过去了 , 在听古典音乐渐成趋势的当下 , 据称 , “在文化界有这样一句流行语:听古典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 ”显而易见 , 这是把听古典音乐看成是净化心灵的充分条件了 。 又有《为什么女人一定要听古典音乐》之类的文章出现于媒体网络 , 则是把古典音乐看成是陶冶情操的必要条件了 。 总之都没有走出夸大文学艺术美育功能的审美误区 。1996年8月 , 赵鑫珊老师的力作《希特勒与艺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 我拜读之后大开眼界 , 对希特勒与艺术的关系有了几近全方位的了解而不再是些许碎片 , 心里非常感激和敬佩赵老师 。 但是我并不完全赞同赵老师专著中的所有观点 , 比如他关于希特勒为什么推崇贝多芬的论断 , 我感觉就明显缺乏论证且有自相矛盾之处 。 不过由于当时教学工作繁忙 , 也并未就此深入思考 。2020年8月1日 , 长沙爱乐沙龙在长沙音乐厅成立并举行第1季活动 。 因为今年是贝多芬诞生250周年 , 沙龙活动便以贝多芬为主题 。 沙龙的策划者之一和主持人胡伟教授嘱我发言从人文的角度谈谈贝多芬 。 我立马想到那个已被我搁置了24年的问题:希特勒究竟为什么推崇贝多芬?关于这个问题 , 赵鑫珊老师在《希特勒与艺术》中是这样说的:“贝多芬显然是被希特勒和纳粹利用和歪曲了......贝多芬的每首曲子 , 都是一个个伟大而庄严的‘空筐’ , 可惜被无耻的纳粹党人填进了他们的罪恶解释 。 ”(见该书264页)很显然 , 赵老师说的“歪曲”就是“罪恶解释” 。 然而凡是解释就必须形之于语言 。 那么纳粹党人对贝多芬的乐曲是怎样加以“罪恶解释”的?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赵老师没有说明 。 而我翻来覆去也想不明白贝多芬的乐曲怎么能加以“罪恶解释” 。 赵老师接下来又说:“纳粹德国的报纸常有这类报道:晚上德国飞行员听了贝多芬的《英雄》和《命运》 , 第二天驾着战斗机向伦敦或莫斯科前线飞去便斗志昂扬 , 勇气倍增 。 ——这是对贝多芬音乐的最大歪曲!”(同上 , 265页)这是在列举“利用和歪曲”的例子了 。 但是“歪曲”同样也必须形之于语言 , 如果只是播放 , 那是不能斥之为“歪曲”的 。 但赵老师还是没有具体说明纳粹是如何歪曲贝多芬的 , 给人以其论点没有得到证明的感觉 。非常可贵的是 , 赵老师的《希特勒与艺术》引用了希特勒曾经对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说过的话:“我负有一个历史使命 , 这个使命将由我来完成 , 这是因为上帝注定要我这样去做……凡是不赞成我的人 , 都要被摧毁……我选择了任何德国人都没有走过的最艰难的道路 , 我已获得了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 比任何德国人都伟大 。 ”(同上 , 263页)希特勒的这一通自我炫耀启示我们 , 正是因为他自以为“负有一个历史使命” , 认为自己是“已获得了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 比任何德国人都伟大”的英雄 , 所以他对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 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希特勒又认为自己“选择了任何德国人都没有走过的最艰难的道路” , 所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能激励他在“最艰难的道路”上去奋斗拼搏 。 希特勒当然不会认为他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的大灾难 , 因为他自欺欺人地说这是“上帝注定要我这样去做”的 , 所以“凡是不赞成我的人 , 都要被摧毁” , 于是他发动了“摧毁”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 成为人类的公敌 。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纳粹飞行员 。 凡是读过美国著名战地采访人员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 看过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的人都知道 , 当年的德国国民(除极少数清醒者之外的多数或绝大多数德国人)由于希特勒上台后所取得的“骄人成就” , 特别是经过戈培尔等纳粹党徒的超强宣传和洗脑 , 他们对希特勒的拥戴和崇拜达到了何等疯狂愚昧的程度 。 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 元首的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 , 元首的意志就是他们的意志 。 而那些飞行员虽然不过是元首的杀人工具 , 却像元首一样有“使命感”而以英雄自诩 。 因此贝多芬的《英雄》和《命运》同样能引起他们的共情共振 , 他们头天晚上听了这两首乐曲第二天驾机飞向前线便勇气倍增斗志昂扬正是情之所致 , 水到渠成 。 所以希特勒和纳粹党人并没有也无需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对贝多芬的乐曲进行什么“罪恶解释”和“歪曲” 。 赵老师的“歪曲”说难以成立 。 赵老师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 因为他在相关注释中作出了与上述观点相悖的论述:“希特勒所说的使命即征服其他国家和民族 , 也正是这人生使命感把他变成了世界头号恶人 。 他偏爱雄壮豪迈和崇高的音乐或建筑艺术风格 。 也是因为这风格能同他内心的这种人生使命感 , 发生深深共鸣的缘故 。 这是我们理解他同艺术世界一层本质关系的一把钥匙 。 ”(同上 , 263页 , 注释1)由此可见 , 赵老师也认为 , 希特勒对贝多芬的音乐并非他在正文中说的什么“罪恶解释”和“歪曲” , 而是注释中说的“偏爱”和“深深共鸣” , 这才是希特勒“同艺术世界(的)一层本质关系” 。 赵老师这个注释说得多么中肯精辟!至于纳粹在其飞行员起飞前夜播放《英雄》和《命运》确实是在利用贝多芬 。 问题是贝多芬的音乐为什么可以被纳粹利用呢?这是因为贝多芬的音乐是其性格、命运、情怀和精神的旋律化 , 它气势恢宏而有一种所向披靡 , 使任何听众都服膺的力量 , 它既可以激发善良正直、情操高尚的人去从事伟大事业的崇高勇气和坚强意志,同样也可以激励有文化艺术修养和所谓“英雄情结”的恶人去犯罪杀人 。 我的这个观点也许会让许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感到十分尴尬 , 甚至拍案而起或嗤之以鼻 , 但确是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不争的事实 。这里要特别强调上述“恶人”前面的修饰语:“有艺术修养和所谓‘英雄情结’” , 因为恶人的人格有单一和多重之分 。 有的恶人 , 没有文化艺术修养毫无生活情趣 , 只知道杀人越货强奸贩毒 , 贪图金钱和感官的满足 。 他们的人格比较单一 , 他们不懂得也不会去欣赏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人类艺术珍品 , 不妨称之为“低端恶人” 。 但是另一类恶人如希特勒就大不一样了 。 希特勒有艺术天赋 , 爱美 , 他亲自参与设计的纳粹军装是世界各国军装中最漂亮最帅气的 。 他曾说过 , 要让我们的姑娘们一看到军装就爱上军人 。 他喜好绘画、建筑艺术 , 喜欢欣赏古典音乐 , 曾经有过当艺术家的梦想 , 他是“高端恶人” , 他的人格是多重或多元的 。 赵鑫珊老师在《希特勒与艺术》中曾谈到希特勒也喜欢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作品 , “他每次听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都为之动情 。 ”这部乐曲的第二乐章 , “勾勒出了挪威孤寂、幽静山区的一幅忧郁的风景画 。 也许正是这画面使希特勒联想起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高山牧场和森林的迷人景色 。 应该承认 , 这个杀人如麻的战争元凶 , 有向往田园牧歌生活的一面 。 就这一点而论 , 它的确具有分裂的人格 。 ”(见该书260页)赵老师说的“这一点” , 其实不是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的“分裂型人格”而是多重或多元的人格 , 因为杀人如麻与向往田园牧歌生活可以兼容而并非水火 。 人格的多元或多重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 , 是人性复杂多元的折射 。 古今中外 , 有深厚艺术底蕴的“高端恶人”何止一个希特勒 , 毋庸一一列举 。 希特勒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其他德国伟大音乐家的推崇 , 最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他对这些音乐家的作品的喜爱和共情共振 。 他最喜爱最推崇瓦格纳 , 就是因为“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 , 只要瓦格纳的音乐一响 , 他就精神抖擞 , 血液沸腾 , 信心倍增”(《希特勒与艺术》221页) , 其情其景与那些纳粹飞行员何其相似 。 由于德国曾经是世界的音乐中心 , 德国人普遍喜爱音乐 , 不少人具有较高的音乐修养 , 所以瓦格纳贝多芬等人的音乐也是希特勒及纳粹党徒的力量的源泉 , 也在鼓舞激励着这些“高端恶人”!古典音乐的伟大作品都是伟大音乐家个人“主观”创作出来的 。 但是它们一经创造出来便成为客观的存在 , 如同“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的大自然的风光 。 大自然的美是 “不为尧存 , 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的 , 谁都可以、可能欣赏 , 只要你有审美的眼睛和耳朵 。 伟大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 。 只要你有对音乐的兴趣和修养 , 无论善良的人邪恶的人 , 这个族群阶级(阶层)那个族群阶级(阶层)和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的人 , 都有权欣赏 , 都可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人生的感悟 , 受到鼓舞和激励 。 只有旋律的纯器乐作品是绝对没有阶级属性的 , 即便是为王侯服务的所谓“宫廷音乐”也是如此 。 所谓阶级性是持阶级论者对不同阶级阶层的社会特征的认知 , 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 这种理论将人们所处阶级地位对其思想意识的影响绝对化 , 认为“每一个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而无视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同一性 , 并且根据其需要或拔高美化 , 或歪曲丑化 , 因此其所认定的阶级性往往与客观实际相去甚远 。 不管这种认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必须用语言或直观形象来表达 。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创造不同的文学形象和构思故事情节来表现或真或假的阶级性 。 绘画雕塑舞蹈则可以通过具有貌似阶级特征的直观形象和构图或编排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 但音乐是没有直观性的最抽象的听觉艺术 , 音乐的旋律或者说没有语言参与而只有旋律的纯器乐作品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 旋律只能表达情感情绪 , 不能表现思想意识 。 众所周知 , 贝多芬的交响曲原本都只有第一第二第三……的序号 , 所谓《英雄》《命运》都是他人的演绎 , 都是他人加上去的 。 其他无标题的交响曲奏鸣曲等等莫不如此 。 即使是有歌词的西方艺术歌曲和西方歌剧经典 , 也鲜见有什么“阶级烙印” 。 中国古代传下来的乐曲也都无阶级属性可言 。 可以说凡是经典的音乐作品都属于包括不同国家族群阶级阶层和好人恶人在内的全人类 。 谁都可以遵循清人谭献《复堂词录序》所提出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 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的接受美学原则去见仁见智 , 欣赏感悟 , 做出自己的演绎 。 这是一个重要的的音乐审美现象或音乐美学原理 , 希特勒推崇贝多芬瓦格纳等音乐家不过是这种现象或原理的一个突出的典型而已 。2020年8月31日初稿2020年9月12日修改(说明:本文系根据2020年8月1日在长沙爱乐沙龙第一季的发言整理补充而成 。 )
推荐阅读
- 高速路为什么没有路灯?多年的疑惑终于明白了!
- 明朝的术士真能炼出金银吗?唐伯虎为什么装疯卖傻?
- 有哪些银行股牛股?为什么牛?有潜在牛股?
- 贾冀豫~我的出生地山东聊城吴家胡同
- 菜市场|年轻人宁愿去价格较高的超市,也不去菜市场,为什么?
- 为什么都是挟天子,董卓十恶不赦、曹操却被后人理解
- 为什么有人说秦始皇是山东人?
- 加装电梯为什么没有费用明细清单?
- 《水浒传》中,杨志想解暑为什么要喝“白酒”?
- 南街村的治安为什么好?听听人民警察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