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读书周报|《红岩》与“阎红岩”( 二 )
1961年12月 , 五易其稿的长篇小说《红岩》正式出版 。 次年初的冰封时节 , 《文艺报》分管小说评论的副主编侯金镜带领“专职负责长篇小说”的阎纲“躲”进北京颐和园云松巢,朝夕相处 , 边读边议 , 对1961年全国出版的42部中篇、长篇小说进行“巡视”和“盘点” 。
“侯金镜一有发现 , 便来我的房间介绍 , 甚至他上厕所路过我房间 , 也会在窗外喊上一声 。 《红岩》就是他先喊出来的 , 他是欣喜若狂 , 迫不及待地给我分析作品的思想和艺术 。 ”阎纲回忆道 。
阎纲在他写的《1961年中篇、长篇小说印象记》里,用近千字重点推介:“《红岩》是1961年的长篇小说中,值得向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们推荐的好作品 。 ”(刊《人民文学》1962年第二期) 。 李希凡来看望侯金镜和阎纲 , 当他得知《红岩》如何激动人心后 , 当即约稿 。 侯金镜指派阎纲执笔 , 叮嘱说:“现在是困难时期 ,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匮乏 。 要把好的精神食粮送给他们 , 继承传统 , 艰苦奋斗 , 度过难关 。 ”
“(《红岩》的)作者以他们高亢的革命音调和现实主义真切动人的力量 , 讴歌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古今的博大胸襟 , 伸张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 激发起人们向一切反动派作殊死斗争的意志 , 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1961年长篇小说中十分突出的一部佳作 。 ”当晚 , 阎纲奋笔疾书 , 撰就《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红岩〉的思想力量和艺术特色》 , 用1.2万字的篇幅仔细分析小说情节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 , 强调小说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真实” 。 他在评论中甚至跳出应有的客观立场 , 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读者 , 尤其是熟悉这部分生活的人在接触到它的时候 , 相信这是真实 。 ”1962年3月2日 , 《****》第五版刊出《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 引起强烈反响 , 形成了一种宣传舆论驱动力量 , 人们的阅读欲望被迅速调动了起来 。
本文插图
阎纲先生部分著作
1962年4月 , 中宣部文艺理论家纪念《讲话》发表20周年筹备会上,侯金镜深入分析了《红岩》的思想和艺术 。 会议期间 , 还组织了由王朝闻、罗荪、王子野、李希凡和侯金镜参加的讨论会,由阎纲纪录并整理成《〈红岩〉五人谈》 , 刊发于《文艺报》1962年第三期 。
竭力宣介《红岩》的“阎红岩”
《红岩》的出版 , 广受欢迎与好评 。 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门前 , 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 , 茶余饭后说着“红岩故事” , 一时间形成了“《红岩》热” 。 一直热心宣传介绍《红岩》的阎纲 , 也被作协同事戏称为“阎红岩” 。
本文插图
从中央到省市级党报 , 纷纷开设“《红岩》人物赞”“红岩风格赞”“我读《红岩》”“《红岩》连载人物赞”等“专版”或“专栏”进行“重点报道”,对这部“教科书”进行解读和解析 。 《红岩》与其极富象征意味的“青松、红岩”封面图案 , 成为1962年中国报纸副刊上一再重复出现的象征符号 。
该年5月 , 应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刊物《红岩》杂志之约 , 阎纲撰写评论文章《〈红岩〉的人物描写》 。
上海文艺出版社也向阎纲发来撰写礼赞《红岩》的邀约 。 5月1日至14日 , 阎纲利用作协为期两周的学习假期 , 躲在西山八大处的密摩岩伏案疾书 , 六万言 , 六天写完 , 一天修改 , 六天誊写 , 一天定稿 。 第十四天月上柳梢头时 , 《悲壮的〈红岩〉》完稿 。
阎纲在“校后记”中写道:
《红岩》是1961年年底以来轰动全国的一本红书 。
……
截至目前为止 , 《红岩》已经印行三百万册以上 , 达到解放以来长篇小说印行数字的最高记录 , 不少地区把它改编为话剧、评戏、评书、广播剧 , 并在改编电影 。
推荐阅读
- 运势|读书和上班有什么区别,学生思维并不适合职场
- 招聘|当兵五年后,学校同意复学,应不应该回去读书呢?我建议继续读书
- 高校|读书、写作、找工作,2022年我要做这11件事
- 大学生|“廉价”大学生时代将到来,毕业人数突破1000万,还有读书必要吗
- 龙井市|女大学生读书有多猛
- 征兵|富二代想升物业保洁的工资,董事长老爸知道后竟说他读书读蠢了
- 养花|家里养花,就选“精品玫瑰”读书台玫瑰,绚丽多姿,高雅大气
- |最该写周报的应该是领导,而不是下面的员工
- |会读书,会写作的人,没有职业危机
- 岳阳|送给找工作的你,读书有什么用?不还是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