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译者、诗人带你走近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吕克的诗歌世界|草地周刊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译者、诗人带你走近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吕克的诗歌世界|草地周刊
几天前 , 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 , 美国诗人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获奖 。 对大多数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 , 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我们邀请路易丝·格吕克中文译者柳向阳 , 诗人于坚、王家新 , 学者傅浩、章燕 , 从不同角度 , 聊一聊格吕克其人和她的诗歌世界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新华每日电讯|译者、诗人带你走近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吕克的诗歌世界|草地周刊
本文插图

格吕克始终锐锋如初
柳向阳|路易丝·格吕克中文译者
路易丝·格吕克1943年生于纽约 。 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犹太人 , 移民到美国后开杂货铺谋生 , 但几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唯一的儿子 , 也就是格吕克的父亲 , 不想上学只想当作家 , 后来投身商业 。 父亲轻松、机智 , 最喜欢给孩子们讲贞德的故事 , 所以格吕克从小就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 格吕克的母亲尤其尊重其创造性天赋 , 对孩子们以赞扬为主 。 格吕克从小喜欢诗歌和画画 , 她现存有一首诗“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写的” , 到十几岁的时候 , 她决定放弃画画 , 选择文学创作 。 她说:“从十多岁开始 , 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 。 ”
但在青春期 , 她得了厌食症 , 在16岁高中期间辍学 , 开始了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疗 。 关键在于 , 格吕克由心理分析学习思考 , 进而将这些方法引入诗歌创作 , 要用心灵探索诗歌意象 。 换句话说 , 心理分析同时促进了她的诗歌写作 , 二者一起 , 帮助她最终战胜了心理障碍 。
18岁那年 , 格吕克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诗歌学习 , 后来又跟随老一辈诗人斯坦利·库尼兹(1905-2006年)学习 。 按格吕克的说法 , “跟随斯坦利·库尼兹学习的许多年”对她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她出版于1968年的处女诗集《头生子》即题献给库尼兹 , 从此开始了数十年诗歌创作马拉松 。
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历史故事等构成了格吕克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面 。 这是格吕克非常独特的地方 , 相应地 , 了解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典故 , 构成了阅读格吕克诗歌的一个门槛 。 希腊罗马神话对格吕克诗歌的重要性无以复加 , 这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 她经常在诗作加入现代社会元素 , 或是将希腊神话人物变形为现代社会的普通男女 , 从而将神话世界与现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
在诗歌创作中 , 格吕克逐渐形成了另一个特色:把每一本诗集作为一个整体、一首大组诗来看待 。 这个问题对格吕克来说 , 是一本诗集的生死大事 。 她曾谈到诗集《草场》 , 她最初写完了觉得应该写的诗作后 , 一直觉得缺了什么 , “不是说你的二十首诗成了十首诗 , 而是一首都没有!”后来经一位朋友提醒 , 才发现缺少了一个次要但不可或缺的人(忒勒马科斯) 。 一本诗集怎样组织、包括哪些诗作、每首诗的位置……格吕克都非常细心地安排 , 让一本诗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有论者说:“格吕克的每部作品都是对新手法的探索 , 因此难以对其全部作品加以概括 。 ”总体而言 , 格吕克在诗歌创作上剑走偏锋 , 抒情的面具和倾向的底板经常更换 , 同时又富于激情 , 其诗歌黯淡的外表掩映着一个沉沦世界的诗性之美 。 语言表达上直接而严肃 , 少加雕饰 , 经常用一种神谕的口吻 , 有时刻薄辛辣 , 吸人眼球;诗作大多简短易读 , 但不时有些较长的组诗 。 近年来语言表达上逐渐向口语转化 , 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 , 虽然主题上变化不大 , 但经常流露出关于世界的玄学思考 。 统观其近50年来的创作 , 格吕克始终锐锋如初 , 其艺术手法及取材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 而又聚焦于生、死、爱、性、存在等既具体又抽象的方面 , 保证了其诗作接近伟大诗歌的可能 。 所以 , 格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是惊喜也是实至名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