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译者、诗人带你走近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吕克的诗歌世界|草地周刊( 三 )


for her unmistakable poetic voice that with austere beauty makes individual existence universal.
新华每日电讯|译者、诗人带你走近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吕克的诗歌世界|草地周刊
本文插图

最有代表性的汉语译文是:“因为她无可挑剔的诗意之声 , 以朴素的美感使个体的生存普遍化 。 ”
这里面有几个难点 。 首先是unmistakable这个词 。 上引译者可能没仔细查字典 , 想当然把它理解成“不可能犯错的” , 又觉得略输文采 , 就找一个成语来替代 , 结果就成了“无可挑剔的”了 。 其实 , 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可能被认错/误认的” , 用在这里是表示格吕克的诗独具个性 , 用时髦的话说 , 即辨识度高 , 不可能与别人的作品相混淆 。
其次是poetic voice这个词组 , 许多译者都把其中两个词的关系理解成限定关系 , 前者修饰后者 , 于是就有了“诗意之声”的译法 。 其实它们的关系是所属关系 , 后者属于前者 , 这里poetic 不是“诗意的” , 而是“诗(作)的”意思;voice 是文学批评术语 , 指诗人在诗中发话的声音(包括语调、语气、音色等);二者合在一起的意思是“诗(作)的声音” 。 联系前面的unmistakable一词 , 是说格吕克的诗有其独特的声音 , 不会被人错认 , 犹如我们日常听人说话 , 声音特点明显的人一下子就能让人辨认出来 , 哪怕是只闻其声 , 不见其面 。
再其次是austere一词 , 有人把它译成“严峻” , 恐怕是选错了词义 。 这里的意思应该是《牛津英语词典》(OED)第6项释义:“Severely simply in style, unadorned; without any luxury” , 即“极简的”“朴实无华的” 。 此词义常被用来形容美国清教徒的生活方式 。
充分理解原文的意蕴只是翻译的第一步 。 下一步是把所理解的意思在译语中完好地表达出来 。 理解关乎译者的源语水平 , 表达关乎译者的译语功力 。 鄙人暂且就此打住 , 还是把表达之功留给各路英雄来完成吧 。 最后提醒一句 , 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是限定前面的中心词voice的 。
新华每日电讯|译者、诗人带你走近202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吕克的诗歌世界|草地周刊
本文插图

路易丝·格吕克诗集中文版
在创伤中探索死亡与欲望的诗人
章燕|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
1995年 ,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将该奖项授予了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 , 时隔25年之后 , 又将它颁给了英语诗人路易丝·格吕克 。
作为美国当代女诗人 , 格吕克近年来以她独特的诗风和贯穿于其诗作中的深邃主题在美国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 获得了美国文学和诗歌的多项大奖 , 包括普利策奖、国家人文奖章、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博林根诗歌奖 。 2003-2004年 , 她成为美国的“桂冠诗人” 。
1968年 , 格吕克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初生者》(Firstborn , 1968) , 获得了批评界的肯定 。 此后她接连出版了多部诗集 , 如《沼泽地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 , 1975)、《下降的图形》(Descending Figure , 1980)、《阿基里斯的胜利》(TheTriumph of Achilles,1985)、《阿腊山》(Ararat , 1990)等 。 1992年她出版了广受好评的《野鸢尾》(The Wild Iris) , 获得了普利策奖 。 诗集中的作品描写了花园中的鲜花与园丁及神的对话 , 充满寓意 , 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 受到读者的欢迎 。
格吕克的诗作在形式上具有较强的探索性 。 用语简洁精准 , 语调冷峻 。 其诗作具有抒情意蕴 , 但这种抒情又蕴含在清冷的格调之中 。 在其诗歌的主题方面 , 不少评论者认为她的诗歌具有较强的自传性 , 她的人生经历 , 如早年的病症、婚姻、父亲的去世等都激发了她诗歌的创作灵感 。 诗常常是对她生命过程中种种创伤经历的反思、回顾和书写 , 也融合了她对生命和死亡的探寻 。 其中有不少诗作取材于她早年所获知的有关古典神话传说等的知识 。 同时 , 自然又是带给她诗的灵感的另一个源泉 , 甚至有批评家说她的诗是浪漫主义自然诗歌的再访 。 她的诗歌将自然之美融进不凡的寓意之中 , 使她的个人生活和私密的情感传达出人性的本真 ,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