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人报|“我与油旋的不了情”——记山东省油旋惟一非遗传人卢利华

□山东工人报采访人员 周琳华
当地人过段时间就得买几个过过嘴瘾;是外地来客必须打卡的第一餐;鲁菜系里它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百年来名扬海内外 , 它就是济南名吃——油旋 。 油旋惟一的山东省非遗传人名叫卢利华 , 她在“济南美食汇”宽厚里内街开了一家弘春美斋油旋店 。 近日 , 采访人员采访了卢利华 , 听她畅聊她和油旋近40年的特殊情缘 。
3岁时就喜欢上油旋
“我妈妈在聚丰德上班 , 3岁时她带我到店里玩 , 一位叔叔给我一个油旋 , 我至今难忘!黄黄的 , 脆脆的 , 吃起来喷喷香……”卢利华从此爱上油旋 。
“油旋最初入济南 , 是清朝的徐氏三兄弟去南方闯荡时在南京学来的 。 油旋在南京时是甜口 , 徐氏三兄弟根据北方人的口味将其改成了鲜咸 。 ”聊起油旋的前世今生 , 卢利华娓娓道来 , “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济南‘文升园’饭庄把油旋经营到闻名遐迩 , 我的师祖耿长银就是文升园的一员 。 后来文升园没落 , 师祖就在济南开了一家叫‘弘春美斋’的油旋店 , 也是我们现在店名的由来 。 新中国成立后 , 师祖加入了聚丰德饭店 , 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我师傅苏将林老师 , 最后又传到了我这里 。 ”
犹记得那是1982年 , 卢利华到聚丰德工作 , “这个小姑娘就交给你带了啊!”第一天上班领导对苏师傅这样说 。
“早上和面、擦案板、拔炉子、打水 , 收工时还要封炉子 , 然后倒煤渣、取煤灰……那枯燥、那脏累啊 , 陆续走了十几位师哥师姐!我当时15岁 , 也是城里娃 , 从小哪吃过这苦头啊 , 多次也想走 , 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 最后就剩我一个……”
一个动作每天重复几百次 , 非常无聊 。 卢利华从小爱唱歌 , 为了打发这枯燥的学徒生活 , 就跟着山东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学半年声乐 , 后因种种原因而忍痛放弃 。
但生活中不能没有歌声 。 那时她早上5点就上班了 , 一个人在工作间大声唱 , 声情并茂 。 就这样边做油旋边唱歌 , 一路艰辛地走下来 , 是音乐给了她力量和支撑 。
一人挣来“中华名小吃”称号
除了唱歌 , 还有济南油旋的好名声 , 都帮助卢利华坚持几十年痴心不改 。 1958年 , 毛主席来济南 , 吃的就是卢利华的师祖和师傅亲手做的油旋;西哈努克亲王也多次来济 , 每次都点油旋品尝 , 总是赞不绝口;季羡林对油旋情有独钟;许多国内外政要、名人都爱吃油旋 , 卢利华印象最深的是歌唱家郭颂来聚丰德 , 领导安排她端上油旋的 , 郭颂还给大家倾情演唱了《新货郎》 。
2000年9月 , 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评比活动在银川举办 , 卢利华代表聚丰德参赛 。 “当时我33岁 , 无知无畏 , 带着油、面就出发 , 坐了30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 。 ”卢利华记忆犹新 。 别人都是团队 , 她独自一人 。 到了后顾不得休息 , 她到处找适合做油旋的设备 , 半夜起来到厨房里试用 。 比赛当天2点就起床准备 , 她对自己说:“我代表全济南市的名优小吃 , 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 要通过我的手展现出来 , 我必须、一定要做好!”她第一批上场 , 自信满满 , 和面作剂 , 擀开;再入油成剂 , 擀开……10个油旋她一气呵成 , 半小时出炉 , 油亮亮金灿灿的 , 惊艳了全场 。
为了不耽误工作 , 当天下午她就返济了 。 3天后 , 她从收音机“新闻和报纸摘要”里 , 听到济南油旋入选第二届中华名小吃的消息 , 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是她职业生涯里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 对聚丰德乃至对济南市、山东省都意义非凡 。
历经坎坷经营弘春美斋
2003年 , 卢利华离开了工作20多年面临国企改制的聚丰德 。 为了钟爱的油旋 , 她决定自己开店 。 于是 , 第一家弘春美斋店在七里山开业 , 2个月后她参加在大观园举办的济南名优小吃展销会 , 摊位前人山人海 。 不久她加入了大观园美食街 , 成为最早入驻的业户 。 因为卢利华做的油旋口味正宗 , 由此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 , 2007年 , 台湾东森电视台专门做了一期油旋记录片 , 跟拍她整整两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