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的毛病不少,但说他是奸臣就昧良心了( 三 )

贾似道的毛病不少,但说他是奸臣就昧良心了
《宋史》既啰嗦又混乱 , 尤其是屁股坐得太歪尤其是主持修撰这部史书的元末“贤相”脱脱实在有点忙——不但得替元顺帝打理国事 , 还得花大力气治黄河 , 又被遍布全国、此起彼伏的各路起义军搞得手忙脚乱 。 后来他实在是没工夫管修史这种闲事了 , 只好辞职 。 然而接任的阿鲁图连汉字都不认识 , 谁还能指望他什么?于是《宋史》的修撰工作实际上是被以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人为代表的理学门徒把持 , 所以这部书的思想倾向也就很明显了 。继《新唐书》之后 , 《宋史》也搞了个《奸臣传》 , 而且入围的倒霉蛋还不少:“蔡确、吴处厚、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奸臣传一》);蔡京、蔡卞、蔡攸、蔡翛、赵良嗣、张觉、郭药师(《奸臣传二》);黄潜善、汪伯彦、秦桧(《奸臣传三》);万俟禼、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奸臣传四) 。 ”《奸臣传》分四部 , “奸臣”们也可以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全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 , 自然是理学派的死敌 。 这几个变法派私德或许有亏 , 但绝非大奸大恶之徒 , 被列入《奸臣传》纯属是理学无耻的打击报复(要不是王安石人品太好、无从攻讦 , 估计老王也得被弄进来);第二类囊括了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 , 没啥争议(六贼中的王黼、朱勔被列入《佞幸传》、童贯、梁师成、李彦入《宦者传》 , 张觉和郭药师似乎应放到《叛臣传》更合适);第三类(含万俟禼)全是南宋初年卖国求荣的奸贼 , 这是无可争议的;而第四类则是争议最大的 。贾似道的毛病不少,但说他是奸臣就昧良心了
章惇都被弄进了《奸臣传》 , 得有多不要脸才能干出这种事?丁大全没啥可冤枉的 , 但韩侂胄和贾似道干了啥不可饶恕的坏事?恐怕只有专权和打败仗 , 可这是形势所逼和能力问题 , 跟奸臣有啥关系?再说就算韩侂胄和贾似道是奸臣 , 那又专权、又妄行废立、还杀了主战的韩侂胄向金国屈辱求和的史弥远算啥玩意?再说回贾似道 。 贾似道最让人诟病的 , 一个是私德不修 , 再一个就是专权跋扈 。要从贾似道身上挑毛病 , 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因为出身问题 , 贾似道身上的纨绔气很重 。 早年未入仕前他就是个各种小说、影视剧里边经常出现的那种典型的“衙内” , 无所事事又横行街头 , 经常仗势欺人 , 反正是恶名远扬 。 即便在进入官场以后 , 贾恶霸的习气依旧不改 , 甚至名气大得连皇帝都知道了:“(贾似道)益恃宠不检 , 日纵游诸妓家 , 至夜即燕游湖上不反 。 理宗尝夜凭高 , 望西湖中灯火异常时 , 语左右曰:‘此必似道也 。 ’”(《宋史·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要不是当时贾贵妃正受宠 , 弄不好贾似道就被赵昀“扫黑除恶”了 。贾似道的毛病不少,但说他是奸臣就昧良心了
贾似道是个纨绔子弟 , 这点无法否认就算后来权倾朝野了 , 贾似道依然“本色不改” 。 他在临安西湖畔有座豪宅 , 名为“后乐园” , 取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在那个时刻面临国破家亡的时代里真是个绝大的嘲讽 。 他经常在园中与狐朋狗友以及娼妓、尼姑、宫女纵情享乐 , 以至于时有童谣唱曰“朝中无宰相 , 湖上有平章” 。当然贾似道最出名的还是“蟋蟀宰相”这一称号 。 他在南宋蟋蟀界的地位比在军政方面还高 , 堪称泰山北斗 , 还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专著《促织经》 , 简直就是不务正业的典型代表 。贾似道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 如果在太平年代可以将其称为官场上的蛀虫和害虫 。 可问题是在随时面临亡国之危的南宋 , 需要的不是道德上的完人 , 而是个能任事、敢做事、肯担当的能吏——在这方面 , 贾似道的表现实在没什么可非议的 。贾似道的毛病不少,但说他是奸臣就昧良心了
其实仅就私德而言 , 像文彦博、韩琦这样的北宋“贤相” , 并不见得就比贾似道高明贾似道为相期间 , 主持了对南宋财政、军队的改革 , 而且决心极大、手段极狠 , 称之为变法也不为过 。 话说两宋在开国之初就存在各种先天不足 , 导致各种矛盾和问题相继爆发 , 朝廷不得不频频采取措施实行变法 。 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因为赵祯软弱的性格导致夭折 , 此后的熙宁变法更是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击 , 引发了激烈的党争 。 在北宋亡国前 , 著名的奸相蔡京甚至也主导了一次低调且温和的改革 , 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文化领域 , 但效果不大 。到了南宋 , 因为始终面临着外敌巨大的军事压力和亡国之危 , 所以无人敢提变法 , 只能针对各种问题小修小补 , 尽量拖延矛盾和问题爆发的时间 。 可到了南宋末年实在拖延不下去了 , 再加上贾似道的纨(sha)绔(da)子(dan)脾气 , 直接挥刀砍向了维持南宋朝廷的两大支柱力量——士大夫和军阀集团 , 这还得了?他立刻成了举朝公敌 , 无数人恨不得将其扒皮吃肉 。 可是贾似道态度非常强硬 , 毫不妥协退让 , 谁敢出头反对就弄死谁 , 于是这又成了他专权跋扈、妄逞威福的罪状:“似道既专恣日甚 , 畏人议己 , 务以权术驾驭 , 不爱官爵 , 牢笼一时名士 , 又加太学餐钱 , 宽科场恩例 , 以小利啖之 。 由是言路断绝 , 威福肆行 。 ”(引用同上)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即王安石变法)虽然号称推行了17年 , 但实际上在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二度辞相时即已经名存实亡 ,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的元祐更化不过是在官方口径上对其宣判死刑而已 。 所以熙宁变法实际上只推行了不到8年 , 而且期间屡有反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