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低估了中国的潜力,中国高估了美国的价值观( 六 )

美国低估了中国的潜力,中国高估了美国的价值观
什么意思呢?智能手机很重要 , 机器人很重要 ,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 , 这些设备就缺乏场景 , 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桩 , 自动驾驶需要高等级公路 , 就娱乐市场里面的电影来说 , 比如中国的电影产业现在越来越庞大 , 可是如果没有很好的位置用来建设电影院和停车场 , 银屏数量就上不去 。我这里也并没有强调房地产的重要性 , 而是我们要非常清楚 , 只有大家在房产和交通方面的支出足够大的时候 , 其他的产业才会爆发出更加强大的产值 。 我这里也不是说房价越贵越好 , 而是大家要换一个思路 , 假设房子抑制了其他消费 , 那真实的经济数据应该是 , 在房子涨价的过程中 , 其他的消费应该急剧萎缩才对 , 但为何过去十多年房价上涨的过程中 , 其他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的扩容呢?当然 , 关于房子的问题 , 过于敏感和复杂 , 我以后有机会专门来讲 , 这里还是回到一个问题 , 假设我们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民众的需求 , 那么我们的软件系统更新起来就非常的慢 , 房价的高企 , 实际上本身就是硬件建设依然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 所以我们才要用牺牲经济效率的方式 , 来换得一些公平 。那我说一下我的逻辑 , 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比房子和汽车更大的消费市场 , 但这两个市场在中国遇到了非常大的症结 , 如果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 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未来的历史性发展问题 。我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 , 因为大国竞争 , 最后一定是经济规模和人才的竞争 , 现在似乎大家都很看重什么社会制度等问题 , 其实等再过几十年 , 没有人会过于关心这个问题 , 尤其是经历几次类似新冠疫情等这样的事件之后 , 大家会理解 , 每个社会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 大家更看重的将是硬件条件 。因为按照“纳什均衡” , 竞争越激烈 , 打法越相似 , 这就是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耐克、阿迪;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等 , 其营销、产品、店面都趋同的原因 。 大国竞争也是如此 , 中美竞争越是激烈 , 最终在很多方面就会越相似 , 是互相影响的 , 谁也改变不了谁 , 那就互相取长补短 , 从而进入到更为表象化的竞争领域 。什么意思呢 , 比如运动品牌 , 耐克和阿迪 , 最后大家都不会关心谁家的鞋质量好的问题 , 而是关心谁请哪个明星代言 , 谁又赞助了哪支球队的问题 。所以说 , 中国和美国的竞争 , 现在大家看得非常重的东西 , 比如什么科技啊 , 社会制度啊 , 我认为慢慢的大家都不会太关心了 , 因为这些领域都会进入到一个“纳什均衡” , 而大家更关心的将是谁住的房子更大 , 谁的生活成本更低 , 谁的小孩有更大的运动场等等 , 这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东西 。大家别小看这个 , 因为美国有足够的独立住宅规模(别墅) , 所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条件 , 能吸引更多的富人和科技从业者 , 从而增加了对汽车等的消费 , 并持续的将财产和智慧留在了美国 , 同时塑造了不一样的下一代生活模式 , 捍卫这种生活模式就成了美国所谓的共同价值观 。 这成了美国政府凝聚国人 , 应对外部竞争的重要抓手 。当然 , 我这么说很多同学是不同意的 , 觉得中国跟美国不一样 , 中国人多地少 , 只能发展高层住宅 , 但我想说的是 , 只要是竞争 , 就会有比较 , 当整个社会的商业水平都发展到同等阶段的时候 , 大家关心的问题其实就又回到了原点 。现在居住在美国的人 , 其实其他的优越感已经不是很强了 , 但有一个优越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 就是独立住宅这个生活条件 , 以及配套的教育体系 , 中国要赶上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九我个人并不是一个物质主义者 , 我之所以强调独立住宅这件事 ,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 , 我们要找出下一个类似于改革开放这种对民众“灵魂”深处的激励机制 , 这样中国经济才能真正摆脱舒适区 , 真正成为可以跟美国全方位竞争的经济体 , 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 。当然 , 脱贫和奔向小康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目标 , 但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群体 , 那就是中产阶级 , 中国的中产阶级目前已经超过4亿 , 如何激励中产阶级 , 实际上就是激发中国经济活力的最重要任务 , 这跟改革开放初期如何激励农民的积极性一样重要 。如果超过4亿的中产阶级 , 都能更进一步的成为贡献智慧和承载消费、传承文化的新型力量 , 那么将带动更多的民众走向小康和富裕 , 成就更强大的国家认同 , 所以激励中产阶级就成了真正走向复兴的一个基础 。激励机制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 比如仅仅包产到户的1979年 , 小岗村粮食产量就比上一年增加了4倍 , 农民收入增长了16倍 , 村民的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22元 , 增长到了350元 。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 ,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 。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民和商人来说 , 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 就是多产出的粮食归私人所有 , 做买卖挣来的钱归自己所有 , 这就是最大的激励 。那对现在的中产阶级 , 最大的激励是什么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 , 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也就有了 。我个人觉得对中产阶级最大的激励有三个 , 房子、车子和子女教育 , 我可以这样说 , 未来中国跟美国的竞争 , 其实不是什么明面上的那些竞争 , 而是谁能持续的解决好关于中产阶级房子、车子和子女教育的问题 , 因为只有更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 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就会把消费和智慧留在国内 , 把未来的资产也都会留在国内 。我们不能把越来越多的富裕阶层的消费和居住留在国内这种事 , 寄希望于突然的类似新冠疫情这种偶然事件 。那独栋住宅就那么重要吗?请大家允许我继续往下说 , 因为现在一说到独立住宅 , 可能都成了敏感词 , 好像意思是说中国就是土地稀缺 , 不能倡导发展独立住宅这种模式 , 这跟国家的大战略不符 。但我要说的是 , 发展独立住宅 , 我们确实不需要学习美国的模式 , 美国独立住宅占比太高了 , 超过70% , 而中国这一占比不超过6% , 这还是加上非独立高档住宅的数字 。 那把这一数字提高到20%有没有可能呢?这个时候 , 很多人又站出来说了 , 独立住宅就是拉大贫富差距 , 就是占用耕地 , 就是破坏环境等等 , 反正是各种理由都有 。 我这里就不放关于美国佛罗里达、夏威夷等地区住宅的图了 , 那可是几十公里 , 以及蔓延数百公里的独栋住宅群 , 就连沙漠地区 , 比如内华达等州 , 也都成片成片的建设了独栋住宅区 。我可以这样说 , 美国的独立住宅 , 以及配套模式 , 就是对中产阶级最大的激励机制 。请注意 , 我这里所说的美国独立住宅 , 跟中国农村宅基地是不同的概念 。当然我们也没必要羡慕美国的这种发展模式 , 因为独栋住宅确实并不是很环保 , 耗能比较高 , 社会的集中度欠缺 , 一些商业模式就很难发展起来 , 所以美国其实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 之所以发展非常好 , 原因在于美国形成了足够的规模经济 , 并且在全球赚取了更大的超额利润 , 所以才能够支撑得住这种很奢侈的发展逻辑 。但我要说的另一个问题是 , 美国已经启动了跟中国的全方位竞争模式 , 中国可以有自己的规划 , 但未来跟美国争夺全球共同的人才和资金等是不争的事实 , 中国要想进一步的激励和留住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 , 尤其是那些在中产阶级脱颖而出 , 成为富裕阶级的人群 , 发展成规模的独栋住宅是一个非常必要且明智的选择 。 因为这些人所承载的一个家庭的消费 , 可能就堪比中国西部落后地区整个一个村子的消费水平 , 留住这样一个家庭 , 相当于可以解决上百人的就业问题 。我知道这种传导机制很多人一时半会想不明白 , 但有一点是可以直接感受的 , 那就是这些家庭所请来的一个保姆一个月的收入水平 , 如果这个保姆呆在自己村里 , 恐怕一年都挣不来 ,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乡村振兴 , 因为保姆有了足够的钱 , 回到农村才会有钱盖更好的房子 , 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 底层向上的爬升机会反而增大了 。所以 , 如果我们要尊重商业的逻辑 , 就要接受收入的分化 , 这里面收入的分化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我们忽视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 , 以及无法对高收入群体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进阶性消费 。 假设我们的社会 , 无论你有多少钱 , 都觉得不够(指国内环境下) , 这才是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 , 如果豪宅无法满足你的需求 , 你还可以玩飞机、游艇 , 还可以玩登珠峰 , 甚至可以坐未来的宇宙飞船 。 但总之 , 这些需求国内都可以实现 , 这才是一个好的模式 。说到这里 , 很多同学可能又要反驳了 , 这不就是跟资本主义美国一样了吗?没错 , 在发展商业这方面 , 我们只有学美国 , 才可以跟其竞争 。 但我们也有不同的地方 , 那就是商业无法触及的地方 , 我们的制度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 我们不仅可以有富人的进阶生态 , 我们还可以保护和救助那些被商业社会暂时“遗弃”的弱势群体 。中国的扶贫模式之所以强大 , 是因为那不是简单的扶贫 , 而是一种科学的社会运作和动员体系 , 比如中国的精准扶贫 , 首先是按照帮扶对象 , 来提出一套解决方案 , 是让其发展特色农业 , 还是对其进行职业教育 , 还是发展特色旅游 , 又或者是劳动力市场对接 , 如果再不行 , 就可以采取异地搬迁 , 总之 , 是一套解决方案 , 这在大部分国家是很难想象的 。最近广东省就召开了对口支援西藏的招商推介会 , 而早在今年的6月 , 广东对口支援林芝的26个项目就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 , 让中国经济最发达 , 发展最快的地区 , 去对口支援最不发达的地区 , 这也是很多国家无法做到的 。所以 , 要跟美国这样的国家长期竞争 , 不仅要做到美国能做到的 , 还要做到美国做不到的 , 然后持续的积累 , 才能胜之 。中国的孙子兵法里面 , 有一句话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 故善者之战 , 无奇胜 , 无智名 , 无勇功” , 如果用在中美的竞争上 , 就是中美的竞争 , 不是简单的靠出其不意或制造一个奇迹性事件 , 就能决出胜负的 , 真正决定胜负的 , 是谁更立于不败之地 , 中国所出台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内功 , 稳扎稳打 , 等待对方犯错 , 这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很大的举动和功劳 , 但这就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假设中国在遭遇美国骚扰之后 , 不是决心搞军事现代化 , 不是坚定的发展国内经济 , 不是按部就班的建立海军力量 , 不是一步一步的在南海造岛驻军 , 而是远洋奔袭 , 迅速报复 , 那就只能是赌一下运气了 。如果稍微懂点军事战略的同学都应该知道 , 仅军事而言 , 美国想围堵中国 , 实际上属于远离补给线的长途征伐 , 虽然驻军在韩国日本等地 , 但实际上类似于城外的军营而已 , 这个时候中国的策略就应该是耗其资源 , 与其做持久的对峙 ,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其实最近几年大家也都看到了 , 美国国内已经开始争论海外驻军的问题 , 开始要求“盟友”承担更多的驻军费用 , 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远征”悖论 , 尽管美国可以割全世界的韭菜 , 但向全球转嫁其各种军事成本的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了 , 更多的支出需要美国民众自己承担 , 这就使得围堵中国的成本还在持续的上升 。大家可以想想 , 中国只需要在海岸边不断的扩充军舰 , 在陆地上多放一些导弹 , 在南海多造一些岛屿 , 美国就得不停的动态派兵 , 航母就得不停的开来开去 , 飞机就得整天盘旋 , 这就好比说中国是一次性投入 , 而美国消耗的是无尽的现金流 。 我个人觉得 , 只要美国消停了 , 航母不来了 , 飞机不起飞了 , 中国就应该搞一下近海军事演习 , 然后调动美国的飞机航母打转 , 让其不得闲 。当然 , 我本人并不希望美国整天与中国为敌 , 但现实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 因为美国也是一个在残酷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国家 , 二战以前被欧洲拨弄 , 二战期间又遭遇日本攻击 , 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 , 但也严重的缺乏安全感 , 这导致美国对其沦为二流国家的焦虑与日俱增 , 如果跟中国的对抗 , 没有付出什么代价 , 没有真正遭遇国内大多数的反对 , 美国政府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 这跟谁当总统关系不大 。另外 , 美国又是一个逻辑性比较强的国家 , 也就是说 , 美国做很多事情 , 实际上是要算的 , 我跟你对抗 , 成本是什么 , 你会采取什么策略 , 我会如何应对等等 , 都是数学思维 。 也就是说 , 如果在数学逻辑这个方面 , 中国获胜 , 美国基本上也就不会再叫嚣了 ,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实际上已经在有意无意的撤出第一岛链的原因 , 因为第一岛链内开战 , 美国没有任何获胜的概率 , 未来美国的重点是第二岛链 , 也就是从日本、关岛 , 至澳大利亚这个地域 , 再加上印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