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C书局客|2020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 | 她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2020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 | 她的诗像锥子扎人 , 扎在心上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 , 瑞典学院将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 “ 因为她那毋庸置疑的诗意声音具备朴素的美 , 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 ”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 , 格丽克已是美国桂冠诗人 , 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 , 遍获各种诗歌奖项 , 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 。
不过 , 对于很多人来说 , 露易丝·格丽克这个名字依旧稍显陌生 。 今天 , 格丽克作品的中文译者 柳向阳老师将带我们走进这位新晋诺奖获得者的诗句 , 了解其作品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 , 和对人存在的根本问题——爱、死亡、生命、毁灭的思考与追问 。
JIC书局客|2020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 | 她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本文插图

露易丝·格丽克的疼痛之诗
文 | 柳向阳
■ "她的诗像锥子扎人"
最初读到格丽克 , 是震惊!仅仅两行 , 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 。 而这只是个开头 。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 , 扎在心上 。 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 , 而死亡居于核心 。 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 , 不容置疑 。 在第一本诗集中 , 她即宣告:“ 出生 , 而非死亡 , 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 ”(《棉口蛇之国》)
从第一本诗集开始 , 死亡反复出现 , 到 1990 年第五本诗集《阿勒山》 , 则几乎是一本死亡之书 。 第六本诗集《野鸢尾》转向抽象和存在意义上的有死性问题 。 此后的诗集 , 死亡相对减少 , 但仍然不绝如缕 。 与死亡相伴的 , 是对死亡的恐惧 。 当人们战胜死亡、远离了死亡的现实威胁 , 就真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安全和幸福吗?格丽克的诗歌给了否定的回答 。 在《对死亡的恐惧》一诗里 , 诗人写幼年时的一个噩梦 , “ 当那个梦结束 / 恐惧依旧 。 ”在《爱之诗》里 , 妈妈虽然一次次结婚 , 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带在身边 , 给儿子“ 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 , 希望儿子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 。 但结果呢?诗中不露面的“我”对那个已经长大的儿子说:“ 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 , / 害怕血 , 你的女人们 / 像一面又一面砖墙 。 ”或许只有深谙心理分析的诗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作 。
《黑暗中的格莱特》是又一个例子 。 在这首类似格莱特独白的诗作中 , 格丽克对格林童话《汉赛尔与格莱特》皆大欢喜的结局深表怀疑:虽然他们过上了渴望的生活 , 但所有的威胁仍不绝如缕 , 可怜的格莱特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恐惧——心理创伤 。 甚至她的哥哥也无法理解她、安慰她 。 而这则童话中一次次对饥饿的指涉 , 也让我们想到格丽克青春时期为之深受折磨的厌食症 。
终于 , 在《花园》这个组诗里 , 她给出了“ 对出生的恐惧”“ 对爱的恐惧”“ 对埋葬的恐惧” , 俨然是一而三、三而一 。 由此而言 , 逃避出生、逃避爱情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
JIC书局客|2020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 | 她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本文插图

露易丝·格丽克 , 图源网络
格丽克诗中少有幸福的爱情 , 更多时候是对爱与性的犹疑、排斥 。 她在《伊萨卡》中写道:“ 心爱的人 / 不需要活着 。 心爱的人 / 活在头脑里 。 ”而关于爱情的早期宣言之作《美术馆》写爱的显现 , 带来的却是爱的泯灭:“ 她再不可能纯洁地触摸他的胳膊 。 / 他们必须放弃这些……”格丽克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这首诗:“ 强烈的身体需要否定了他们全部的历史 , 使他们变成了普通人 , 使他们沦入窠臼……在我看来 , 这首诗写的是他们面对那种强迫性需要而无能为力 , 那种需要嘲弄了他们整个的过去 。 ”这首诗强调的是“ 我们如何被奴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