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铁凝: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铁凝: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人民文学出版社|铁凝: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本文插图

铁凝接受采访 。 张茂 摄 。 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开启“玫瑰门”
点击图片即为购书页面
我确实写出了一些惨烈的东西 ,
但是也写出了一种生命被塑造的可能 。
——铁凝
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 , 是一部家族小说 , 更是一部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作品 。 那时候的她 , 已成功从《哦 , 香雪》的单纯甜美中蜕变 , 正在从《麦秸垛》《棉花垛》的女性欲望探索中摸索更宏阔的视野 。
玫瑰门 , 既可以理解成女人持家的家庭 , 在特定历史阶段百般努力活下去的“特殊智慧”;或许也可以理解为连接女人天性与男权社会之间的门 , 门内是个体生命的诉求 , 门外是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和约束 。 每一个女性都得经过这道门 , 有的涅槃重生 , 有的黯然寂灭 。
小说重点塑造了司猗纹、姑爸和竹西这三个女性的形象 , 也代表了穿越玫瑰门的三种不同方式 。 司猗纹的狡黠、狠辣 , 姑爸的率性、“天真” , 竹西的审时度势 , 都是性格使然 , 也是时代和环境使然 。 她们的温柔良善被爱恨情仇包裹 , 被历史扭曲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 作家纷纷将目光投向历史 , 以至于形成“新历史小说”风潮的过程中 , 铁凝从“女性情爱+历史”的角度 , 为历史重述增添了玫瑰的色彩和玫瑰的刺 。 她用时而温暖 , 时而凛厉的目光 , 审视女性的生命境遇 , 探索理解传统女性的另一种可能 。
当年健在的老作家汪曾祺在研讨会上说:“铁凝用30多万字和六易其稿完成了一次新探索 。 这本书的写法对我来说相当陌生 , 看了四分之三篇幅还感到把握不住……小说的结构特别 , 让人想起废名的小说 。 有些语言思维让人怀疑是否用汉语思维 ,名词当形容词 , 形容词当动词用等 。 而英语“玫瑰”有光明、充满希望之意 , “门”则是通道 。 总之 , 铁凝应当承认写了一部小说 , 有些人写了等于没写 。 ””
著名评论家雷达则说:“它不是情节小说 , 不是性格小说 , 而是耐读、经读、抗拒时间磨损的小说 。 ”
铁凝自己则坦承:我确实写出了一些惨烈的东西 , 但是也写出了一种生命被塑造的可能 。
铁凝的写作一直都是建构性的 , 无论直面惨烈多让人灰心 , 她都想写出人性中的温暖和生命本身的积极价值 。 她的女性写作浩正阔大 , 有中性的气质 。
成熟后的洒脱
点击图片即为购书页面
我的可靠叙述会使你相信作品本身 。
——铁凝
《无雨之城》是铁凝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 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畅销书 。
小说以一个副市长与女采访人员的故事为主线 , 讲述一个情爱故事 , 讲述一个刚健有为的年轻干部的理想抱负 , 也讲述城市中的“官民矛盾” 。 它不是官场小说 , 但有着当时读者普遍关注的与官场有关的人际关系 , 也有着现在读者很容易就被带进去的情感关系 。
爱情无罪 , 但社会身份有要求 。 《无雨之城》在爱欲解放和人物社会身份的约束间 , 谨守着道德审视的立场 , 写出了成人爱情的悲剧色彩 。
与《玫瑰门》的严肃和沉重相比 , 它通俗、轻松 。 像一个作家在深度的历史探索 , 精神高度紧张之后 , 来一次纯故事性的写作 “娱乐” , 也更像在小说结构上的一次练笔 。
读者是需要这样的“雅俗共赏”的 , 也是需要这样的“纯故事”的 。 所以 , 它的销售大获成功 。
铁凝曾在访谈中表示:“《玫瑰门》是从人出发的长篇小说 , 《无雨之城》是从故事和好看出发的长篇小说 。 写《无雨之城》没有什么负担 , 没有什么我要炮制一个宏大叙事、造成重大影响的负担 。 ”唯一的挑战就在于 , 故事写得真不真 , 人物写得像不像 。 而对于这一点 , 铁凝很有信心 , 她在书的扉页上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