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英医生|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为什么”你越禁止

1
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 , 也就一岁半左右 , 有一天晚上 , 陪她睡觉 。 做妈妈的陪孩子睡觉基本上可以用“碎碎念”来形容 , 想啥说啥 , 估计不是给孩子听的 , 而是为了不使自己太无聊 。 我念来念去的 , 女儿的眼睛还是很亮的 , 于是我用我的洪荒之力继续碎碎念:“宝贝宝贝快睡觉啊 , 盖好小被子 , 别蹬被……”好家伙 , “别蹬被”三个字一出口 , 坏菜了 , 女儿小腿瞬间举高90度 , 开始了蹬被事业 , 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
当时我都惊呆了 , 这啥情况?明明我说的是“别蹬被” , 看效果这熊孩子接受到并执行的命令咋是“蹬被”了呢?
估计每个家长都对孩子发出这样的感慨:
熊孩子 , 你是上天派来玩我的吗?你是不是生来就是跟我作对的?
为什么我已经说过好多次了 , 别玩游戏别玩游戏 , 你还是有一丁点时间就开始玩游戏?
去商场之前我千叮咛万嘱咐 , 不许见啥要啥不许见啥要啥 , 你咋还跟开挂了似的啥都想要?
不许下课打闹、不许乱吃零食、不许抢玩具…………我都说了八百次了 , 你咋还不改呢?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 孩子的自主意识与日俱增 , 而有些行为则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发生的 。
于是 , 一些禁止词如“不许”、“不要”、“别”等成为父母口中的高频词 , 而被禁止的孩子却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 , 反而偏偏喜欢做这些被父母禁止的行为 。
从此 , 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 , 就成为养育过程中最常见的亲子对抗情景 。
吴菊英医生|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为什么”你越禁止
文章图片
2
这到底是什么心理机制在作怪?
我们首先来了解大脑的思维方式:大脑是通过绘制图画 , 而不是通过言语进行思维的 。 我们的言语行为 , 最终在头脑中呈现的是图像 , 而不是文字 。 就比说我说苹果 , 你头脑中想到的肯定是实物“苹果” , 而不是词语“苹果” 。
有心理学家在人群中做过这样一个小实验 , 他要求你不要去想一头粉红色的大象 , 静默三秒 , 你能说出你刚才头脑里有什么影像吗?没错 , 就是一头粉红色的大象!
其实 , 人的头脑只会接收指令 , 却不会区分这个指令的对错 。
所以 , 当你的大脑接收到“粉红色大象”这个指令时 , 它不会去分析该不该做 , 而是会原原本本把这个影像呈现给你 。
我们的头脑只能呈现一种图像 , 而不能呈现一种否定图像 。
所以 , 当一个孩子听到父母说“不要把碗打了“ , 孩子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是把碗打了的图像 , 并强化它 。 原来有可能是10%机率发生的事 , 现在可能变成了40%了 。
所以 , “禁止”会有很强的暗示性 , 会激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 , 去做那些被禁止的事 。
单纯的孩子更是如此 , 对孩子说“不”更容易对他们产生负面强化 , 让孩子对一些不该做的事有挑战欲望!
吴菊英医生|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为什么”你越禁止
文章图片
3
这下清楚了吧!我们要这样说:宝贝不要这样做 , 而要……做 。
带入真实情景:比如说我如果不想女儿蹬被子 , 自然不能再说“别蹬被”、“不许蹬被” , 那是没有用的 , 而且还会诱使不想睡觉的她更加蹬被 。 而要说“宝贝不要蹬被子 , 而要好好盖被子 , 这样才会暖暖和和的睡个香香甜甜的觉啊!”
所以 ,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 , 请一定不要对他说“别”“不要”这种负面词语 , 而是要用你期望他做的事 , 替换它!这样 , 孩子就会明白了 , 所有的事情就会事半功倍!
【吴菊英医生|孩子越要干“?科学解释来了,为什么”你越禁止】比如说:
碗里不要剩饭剩菜→要把饭吃光光哦
不许看电视了→来跟妈妈一起画画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