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库|从“模仿创新”到“原始创新”到底有多难?,中国重大新药创制( 三 )


瞭望智库:今年是“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收官之年 , 如何评价专项对我国医药创新发挥的价值?
陈凯先:总的来说 , 重大专项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 推动了我国医药研发从仿制走向创制、医药产业从生产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 实现了重大的历史跨越 。
第一 , 在重大品种研发方面成果显著 , 一大批新药问世 。
2008-2018年 , 我国有41个1类新药研发上市 , 包括埃克替尼、阿帕替尼、安罗替尼等创新品种 。 其中一些药物正在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 如“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绩效评估报告显示 , 在评估期内 , 国内药企研发的凯美纳(埃克替尼)反超进口药特罗凯和易瑞沙 , 在非小细胞肺腺癌治疗药物市场以38.79%的市场份额雄居榜首 。
而且 , 我国新药研发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 这41个1类新药中 , 有10个都是2018年上市的 。 到2019年 , 国产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的数量又增加到12个 。
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呢?纵向比较看 , 从我国实施药品登记注册办法的1985年算起 , 到2008年重大专项开始实施 , 这23年间我国一共批准了5个1类新药 , 相当于5年左右才出一个 。 但从2008年重大专项实施到2019年这11年间 , 我国一共有53个新药研制出来 。 重大专项实施以来11年研发成功的新药超过了以往23年的10倍!
第二 , 我国初步建成了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 , 构建了集综合性大平台、企业研发平台、单元性平台为一体的网格化创新体系 。 这些技术平台体系 , 不仅采用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 而且在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如GLP、GCP规范) , 开启了走向国际的新局面 。
第三 , 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 医药企业壮大 。 一方面 , 医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 2009年 , 我国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 而到2018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 。 根据医药市场咨询公司IMSHealth的报告 ,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消费市场 。 专项实施前 , 我国医药产业超百亿元的企业只有两家 , 现在已经达到20多家 。 全球医药企业50强排行榜中 , 专项实施前中国药企长期不见踪影 , 到2020年 , 上榜企业已经达到4家 。
另一方面 , 企业开始成为创新主体 。 专项支持的课题中 , 企业承担的比例由“十一五”的34.9%增长到当前的64.1% , 部分企业研发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 一批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 。
第四 ,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 , 例如 , 国产药品和疫苗不断获得国际市场准入 , 我国研发的创新药物成果国际转让与合作更加广泛 , 开展国际临床试验的国产药品数量持续增加等 。
瞭望智库:接下来 , 是否有必要继续开展类似的专项 , 支持国内新药研发?在支持重心和方向方面 , 应作何调整?
陈凯先:“十四五”规划还在研究制定中 , 新药重大专项是否接续实施 , 还在研讨 。 但对于未来中国新药研究和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 国家已经组织了深入的研究 。
基于前期重大专项对于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医药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 我认为重大专项有必要在“十四五”及以后接续实施 。 具体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 , 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新一轮发展的竞争焦点 , 是推动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 它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 , 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 继续把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推动 , 很有必要 。
第二 , 相较于其他科研计划、科研项目的支持方式 , 重大专项有独特的优势 。 它具有多部门联动的支持机制 , 得到重大专项的支持 , 不光意味着科研经费的支持 , 更重要的是有一系列政策配套的支持 , 比如药物审评审批的绿色通道、医保支付的覆盖等 。 正因如此 , 企业对重大专项的支持尤为重视 , 获得感也更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