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老友记得到触碰天花板好生意模式上限十字路口( 三 )


在停更前 , 李翔和罗永浩都表示“筹备课程十分消耗精力” , 但从订阅数据上看 , 这种消耗的投入产出比正极速下滑 。
2019年初 , 《李翔知识内参》每节课程的日均打开人数约为20万 , 但到去年5月 , 这一数字下滑到日均约10万人 , 即使最后一期“告别仪式”的收听人数也只有15万 。
显然 , 这不仅会消耗个人精力 , 更是对个人IP的消耗 。
相似问题在知识付费平台上接连发生 。 此前全通教育披露的文件显示 , 吴晓波频道针对企业家付费培训开办的四期企投会EIC , 学费从最初的24800元涨至58000元 , 报名人数也从298人降至最后一期的78人 。
价格上涨固然是一大影响因素 , 但类比得到 ,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开办的《硅谷来信》《谷歌方法论》和《科技史纲60讲》三门课程 , 订阅人数也从接近15万 , 一路下滑到约8万人 , 但专栏价格并无显著差异 。
【IT老友记得到触碰天花板好生意模式上限十字路口】
IT老友记得到触碰天花板好生意模式上限十字路口
本文插图
吴军在得到开设的三门课程
仅看订阅人数 , 知识IP的“人气”为何一路下滑?
企鹅智酷的调研数据显示 , 知识付费用户中 , 只有28%的人群表示满意 , 而据艾瑞咨询报告显示 , 中上游知识付费产品的复购率仅为30% 。
宏观来看 , 知识付费风口褪去 , 用户消费也逐步趋于理性 , 这导致到一个结果是 , 更多受众发现 , 知识产品的价值难以衡量 , 而在纷繁庞杂的知识内容面前 , 大量课程并没有形成足够强的专业门槛 。
据地歌网统计 , 截止2020年9月26日 , 得到共有233门课程 , 其中涵盖商业思维和职场能力的课程就多达133门 , 占比约57% , 这包括了商学院、能力学院和视野学院 。
所谓的思维、能力课 , 对用户到底有多少帮助?
一位曾在金融业有10年从业经历的用户曾表示 , 在得到上听完一位保险公司前高管分享的“风险规避”课程后 , 他认为:都是保险的基本原理 , 过于浅显 。
有业内人士也向地歌网表示 , 得到音频课重心是讲战略思维 , 给大众“灌鸡汤” , 但往往很难落地 , 而如今得到开设线下课 , 就必须要将知识落地 。
因此 , 仅仅停留在高大上的战略思维 , 或者最为基本的非结构化知识 , 会导致内容高度同质化 , 用户收获感呈“递减趋势” 。 所以 , 得到的模式上限并不算高 。
显然 , 高度绑定知识IP不仅对得到而言是一种风险 , 并且知识产品本身没有建立起高门槛、内容专业难以量化 , 定价也是非标化 , 而在知识付费的泡沫被戳破后 , 得到已经触碰到自身增长的天花板 。
这也决定得到难有规模效应 。
当然 , 得到也在求变 , 目前已经布局了得到大学等线下模式 , 但未来的道路 , 得到又该去向何方?
十字路口 站在自我变局的十字路口 , 得到还能拿出什么招数?
目前 , 得到大学已累计招收超过7000名学员 , 这些学员大部分是企业的中高干 , 包括销售总监、CEO助理 , 且不仅来自于企业 , 还有医生、律师等 。 因此 , 每一期学员本身就是一个社群 , 得到大学能真正联通线下社群 。
在线下社群维度 , 从2010年就诞生雏形的正和岛 , 可谓是走到前列 。 正和岛创始人刘华东 , 早在2002年任职《中国企业家》总编时 , 就着手成立了中企俱乐部 。
到成立正和岛时 , 刘华东就计划打造中国商界的人脉分享平台 , 其也将中企俱乐部的大量资源平移到正和岛 , 再包括正和岛团队的成立初期 , 就在各省一对一拜访企业家 , 夯实企业家社群 。
以企业家人群为核心 , 以线下活动(兴趣俱乐部、游学)为基础 , 正和岛社群的会员年费达到3万元 , 且据传截止2012年时的会员人数就达到1000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