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中秋食酥饴,书画平秋色( 二 )


秋分还有一件最要紧的事 , 就是祭月 。 既然祭祀月神 , 就希望能看见又大又圆的月亮 , 而秋分那天不一定有圆月 , 所以 , 祭月节渐渐后移 , 形成了现在的中秋节 。 中秋 , 与春节、清明和端午并称四大传统节日 , 因时值农历入秋后第二个月 , “仲秋”八月的中间 , 所以得名“中秋” 。
中秋应食酥饴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唐人洗练的诗句 , 将时间与空间完美融合 , 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方 , 心中关于农历八月十五的意象 , 都能被再度唤醒 。 而到了中秋 , 一定会吃的传统甜食就是月饼 。 中国月饼有三大流派:京式、广式和苏式 。 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与饴” , 指的就是苏式月饼 。 《小食里的光阴》中专门介绍了上海朱家角古镇的一家老字号店铺 , 里面传承的正是制作苏式月饼的手艺 。
“老店酥饼”的传统苏式月饼 , 制作起来讲究食材与配比 , 所用果仁都是精挑细切 , 保证烘烤出香 。 馅料捏合在一起 , 每份都是刚好50克 。 月饼之“饴” , 就在于这份恰到好处的甜蜜 。
光明网|中秋食酥饴,书画平秋色
本文插图

“酥饼黄里带香 , 香里带酥 , 酥里带脆 , 脆里带软 , 软里带肥 , 肥里带鲜” , 这讲的就是老店酥饼的味道与口感 。 层层叠叠的酥皮 , 是苏式月饼区别于其他流派月饼的最大特点 , 制作油酥与油面是最考验月饼师傅手艺的环节 。 油酥是面粉与猪油按比例混合的 , 它直接包裹着里头的馅料 。 油面就是外层酥皮 , 由面粉、猪油、植物油和水揉制而成 。 分制而成的油皮与油酥 , 被贴合在一起 , 经反复擀制 , 形成最后可用来包馅料的酥皮 。
书画平分秋色
《小食里的光阴》的作者朱应 , 在传承书画传统的基础上 , 围绕二十四节气文化 , 搭配民间手作小食 , 将各种传统与个人理解巧妙融入图文之中 , 以新的艺术实践回应了传统文化 。
传统上 , 诗书入画是古代文人画的最大特点 。 诗文对于画作来说 , 不仅是配在卷轴一端的文字说明 , 更是整个图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比如在明代画家徐渭的《莲舟观音图》里 , 近2/3的画卷都是书法 , 诗云:“幻有知花 , 涉无尽波 。 一刹那间 , 坐见波罗” , 落款“天池渭” , 可谓笔画连绵 , 力道遒劲 , 禅心恣意 。 在此 , 书法于绘画来说 , 不仅是解读 , 甚至超越了图文互释的关系 , 而达到了成为图像本身的“入画”境界 。 那些高度融入艺术家思想与情绪的笔画 , 就相当于梵高向日葵的一片花瓣 , 莫奈庭院中的一朵睡莲 。
汉字是可以被高度艺术化的文字 , 这也是传承中国书画传统的当代艺术家们 , 能用新的书画形式来展现当代艺术思考的前提 。 在《小食里的光阴》一书中 , 这样的艺术实践俯拾皆是 。 对应了“惊蛰”时节的书法字“醒” , 就像一个刚从春泥里爬出来的瞌睡小虫 , 身上的土还没抖落干净 , 就在伸展细腿 。
光明网|中秋食酥饴,书画平秋色
本文插图

写在“谷雨”时节的“静待花开”四字 , 旁边还画了一支抽芽的花枝;笔画疏朗的四个字 , 满满稚趣中又有许多笃定 , 这是有心人在等待花朵应时的绽放 。 而这份春日的期待 , 在正在走来的秋天里 , 同样值得拥有 。 (作者为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 李姝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