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王坚:愿意做就是最大的成功

云计算|王坚:愿意做就是最大的成功
本文图片

王坚在2050大会上发言 。人民视觉
王坚 ,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 , 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 他首创“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 , 率先提出采用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产业模式 , 主持研发以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为核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计算平台 。 通过创办“云栖大会”和创立“云栖小镇” , 构建了完整云计算生态 , 实现了从“飞天”技术平台到云计算产业的突破 。
前不久 , 2020云栖大会如期举行 。 受疫情影响 , 数以万计的与会者无法在线下相聚 , 但“上云”的会议本身就是云计算快速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 无论是装在口袋里的“云电脑”、更加灵动的机器人 , 还是“飞天”云平台、城市大脑3.0……万物皆可“云” , 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标配 。
早在2009年 , 许多人还不明白什么是云计算的时候 , 王坚便一头扎进这个领域 。 前三年 , 人们不理解他在做什么 , 甚至认为这个项目纯属“浪费资源” 。 2011年 , 在云栖大会的前身——“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 , 王坚还是笃定地认为:“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 , 将形成蝴蝶效应 , 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 ”而后来云计算的发展证明 , 王坚的路走对了 。
“我们经常讲‘从0到1’不容易 , 其实‘从无到0’也很难”
采访王坚 , 是在杭州云栖小镇一个叫“科技博悟馆”的地方 。 这栋玻璃外墙的灰色建筑里 , 陈列着50余件与计算、数据和互联网相关的艺术品 , 既包括古老的账本、算盘、老式机械计算器 , 也有关于未来科技城市的想象 。 这些艺术品绝大部分的创意均出自王坚本人 , “计算”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 。
格子衬衫、双肩包、运动鞋 , 很多人对王坚几乎一成不变的装扮再熟悉不过 。 有人调侃 , 唯一的变化是有时格子大一点 , 有时格子小一点 , 就像多年来他对云计算的坚持一样 。 “我们经常讲‘从0到1’不容易 , 其实‘从无到0’也很难 。 ”王坚口中的“0” , 就是一件事情的起点 , 放在10年前 , 这个“0”就是云计算 。
2008年 , 王坚来到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 , 当时的阿里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脑力”不够用了 。 “脑力” , 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算力 。 在那个阶段 , 国内企业要搞信息化 , 基础设施全部要靠进口:服务器、数据库、存储设备无一例外都要找国外厂家购买 。 王坚肩负的是一件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主研发云计算 。
它要便宜、好用 , 要能同时调度数千台计算机 , 组成一个巨型“大脑”……而这一切的一切 , 都要从零开始 。 “当时做云计算 , 除了外面很多人不看好 , 内部也有非常大的阻力 。 ”王坚回忆道 , 这让项目几乎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 。
2008年10月 , 这个想象中属于中国的云计算系统被团队命名为“飞天” , 源自古代神话中的形象 。 王坚带着团队搬到一间连暖气都没有的小办公室 。 一直到年底 , “飞天”团队才勉强凑够了30位工程师 。 后来他们发现 , 这间办公室几乎用不上暖气 。 由于摞满了测试设备 , 相当于放了个巨大的火炉 , 一到夏天 , 烤得大家热汗直流 。 为了不影响进度 , 王坚干脆每天叫冰场送两大块冰来 , 塞在办公室桌椅下物理降温 。
云计算的研发难度 , 似乎要比糟糕的办公条件更超乎想象 。 2009年 , 当“飞天”系统第一次投入使用时 , 数据传输、计算稳定性、处理速度等都是问题 , 各种漏洞层出不穷 。 王坚带着所有的技术工程师 , 直接住在了办公室 , 24小时连夜开发、加班修复系统 。 直到几个月后 , “飞天”系统发布了一次版本升级 , 问题才初步解决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 有时候做不成事也是财富”
采访中 , 关于“飞天”的成功 , 王坚讲得很少 。 反而是失败 , 他说得很多 。 “一做事情就成功了 , 那是天才 , 我劝大家不要学 。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 有时候做不成事也是财富 。 ”
失败很快到来 。 当时飞天系统有个内部的目标 , 就是用云计算系统统一调度5000台服务器 。 这个“5K”(即5000)关卡如果不能突破 , 算力就会碰到瓶颈 。 从2010年到2012年 , 整整三年 , 王坚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加班 , 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系统错误 。
压力接踵而至 。 没有成绩、没有进展 , 整个部门年年都在集团的考核中拿最低分 。 扛不住了 , 有超过一半的成员选择离职、转岗 , 工位一个个地空了出来 。 集团内部也很快流言四起 。 王坚说 , 那几年 , 他挨了一辈子都没有挨过的骂 , “‘创始人’自然应该是挨骂挨得最多的人 。 ”
2012年公司年会 , 很多已经离职的员工也来到会场 。 王坚在台上讲起一位员工的妻子抱怨丈夫晚上总是不回家时 , 几次欲言又止 , 最后泣不成声 。 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 , 他带着剩下的工程师 , 把一行行代码累积起来 , 把一个个漏洞排除出去 。 直到2013年6月底 , “5K”项目进入最后的测试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