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热爱美食,那就到宋朝去吧

来源:历史研习社作者:李开周摘自:《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开场白:饕客应该去宋朝身为资深饕客 , 我一向奉劝其他饕客:如果你能回到过去 , 最好到宋朝 。假如到其他朝代 , 会吃不惯 , 甚至吃不消 。比如例如汉朝 , 先不说烹饪手法多么单一 , 吃饭时没有椅子就够难受了 。 汉朝人席地而坐 , 而且还跪坐 , 吃一顿饭得跪半小时 。 (我们不是日本人 , 受得了吗?)如果你热爱美食,那就到宋朝去吧
而魏晋南北朝 , 聚餐时 , 每人面前都摆一张小餐桌 , 分餐制大行其道 , 谁也不跟谁抢 , 看似注重卫生 。 可是喝酒的时候却共享一只大酒盅或者大马勺 , 你一口 , 我一口 , 就像喝交杯酒 。 所谓「曲水流觞」、「推杯换盏」(其实就是轮流分享彼此的唾液) , 除了热恋中的情侣 , 谁愿意这样?唐朝好一些 , 餐桌慢慢高起来 , 椅子慢慢增多 , 可以像现代人一样舒舒服服坐着吃饭 , 酒杯也不再共享了 。 可惜胡风太盛 , 酒席上流行唱歌跳舞 , 主人跳着骑马舞 , 唱着祝酒歌 , 像吃了疯药一样朝你扑过来 , 你总得跳个舞、唱支歌回敬主人吧?可是你不懂唐朝歌舞啊 。 (难道来个周杰伦的《双节棍》?不被全体客人群殴才怪!)至于元、明、清三代 , 对饕客来说也各有不如意处:元朝的高级饭局老是有酸不拉叽的马奶酒;明朝的高级饭局老是离不开壮阳补肾的虎狼药;至于清朝满人的婚庆大典 , 酒席上琳琅满目的肥猪肉 , 光看一眼就让纤体成风的现代人血压上升 。所以说 , 你要想吃得舒服 , 吃得健康 , 以上朝代都别去 , 要去就得去宋朝 。一、大宋保温瓶跟其他朝代比起来 , 宋朝的皇帝比较有人味 , 特别是宋仁宗 。宋仁宗 很为别人着想 。 有天晚上他想吃烤羊肉 , 吩咐御厨做点儿尝尝 ,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 因为他觉得天太晚了 , 御膳房里的工作人员都休息了 , 这时候把人喊起来会影响他们第二天上班 。 另外 , 他还怕底下人为了讨他欢心 , 把晚上烤羊肉弄成定例 , 今天吃一回 , 明天不吃 , 御厨也会准备好以备皇上随时索要 , 这样就浪费了 。如果你热爱美食,那就到宋朝去吧
还有一回 , 他在御花园里散步 , 走着走着口渴了 , 一回头没瞧见 「燎子」, 不想让侍从麻烦 , 忍着渴没说 , 回到大殿后一口气喝了两大碗 。什么是燎子?有人说 , 古人管把门的叫「门子」 , 管种菜的叫「园子」 , 燎子应该就是烧水的伙夫吧?错 , 燎子是烧水的工具 。 该工具用金属制成 , 上面一个圆圈 , 下面三根支架 , 烧水的时候 , 生着炭火 , 把燎子架在炭火上 , 再把装满水的砂瓶往燎子的圆圈里一送 , 红红的火舌舔着砂瓶的屁股 , 一会儿水就开了 。宋朝人煮茶可以直接用铁锅 , 但是铁锅煮出来的水略有腥味 , 不适合泡茶 , 所以讲究生活质量的人喜欢用燎子和砂瓶烧水 。 砂瓶用泥陶制成 , 透气不透光 , 想知道开水烧了几滚 , 得听声 , 茶道高手称之为 「听声辨水」。除了不透光 , 砂瓶还不保温 , 热得快 , 凉得也快 , 跟现在的饮水机一样 , 过一会儿就得加热 , 不然没办法 泡茶。 为了保温 , 宋人把砂瓶放进一种特制的木盒子里面 , 盒子有提梁 , 很厚实 , 里面垫上厚厚的稻草和布料 , 叫作「汤茶盒子」 。 砂瓶放进汤茶盒子 , 散热速度会慢一些 。 宋朝有一种小买卖叫「提瓶卖茶」 , 就是用滚水点出茶汤 , 装入砂瓶 , 再把砂瓶装进汤茶盒子 , 然后提着盒子沿街叫卖 , 卖到深夜 , 茶水还是温的 。如果你热爱美食,那就到宋朝去吧
▲《茗园赌市图》南宋 刘松年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农村流行使用一种 保温瓶, 外有壳内有胆 , 瓶胆双层 , 夹层真空 , 保温效果极佳 。 这种保温瓶宋朝也有 , 时称「汤瓶」 。 汤瓶的壳一般是铁壳 , 胆一般是琉璃胆 , 可惜没有真空夹层 , 保温效果不是很好 , 而售价又昂贵 。 《夷坚志》载 , 某人「尝买铁汤瓶 , 为价钱七百五十 , 指为亏直」 。 花七百五十文买一只 , 还说「亏直」 , 说明一只汤瓶得卖上千文 , 比瓷瓶贵好多倍 。二、馒头不是馒头 , 包子不是包子宋仁宗在位时 , 有个县官叫刘永锡 , 养了一条狗 。 他喜欢跟狗同桌吃饭 , 他吃什么就让狗吃什么 。 有一回他吃馒头 , 也用馒头喂狗 。 他的学生看见了便说:「老师你太过分了 , 怎么能用『珍味』喂狗呢!」十年前读到这段 , 很不理解 。 不是不理解用馒头喂狗 , 而是不理解那个学生的话 , 他说刘永锡用「珍味」喂狗 , 馒头算什么「珍味」?无非就是蒸熟的一坨面嘛!后来我懂了 , 原来宋朝人说的馒头并不是馒头 , 而是包子(现在温州人仍然称包子为馒头 , 而 称馒头「实心包子 」) 。如果你热爱美食,那就到宋朝去吧
包子的种类很多 , 按馅儿分类 , 有肉包子也有素包子 , 有羊肉包子也有猪肉包子 , 有蟹黄包子也有灌汤包子 。宋朝的馒头(注意 , 是包子)也有很多种类 , 有肉馒头也有素馒头 , 有羊肉馒头也有猪肉馒头 , 有蟹黄馒头也有独下馒头 。 什么叫「独下馒头」 ? 就是用一整枚粉蒸狮子头裹成的包子 , 本来叫「独馅儿馒头」 , 叫着叫着就成「独下馒头」 。素包子在宋朝是一个大门类 , 因为佛教在宋朝已经深入各个阶层 , 社会流行吃素 , 老年苏东坡 , 中年黄庭坚都在吃素队伍里摇旗吶喊 , 所以素包子很受欢迎 。 当然 , 宋朝人不管素包子叫素包子 , 而是叫「酸馅儿馒头」 , 简称「酸馅儿」 。 酸馅儿本来特指雪里蕻包子(雪里蕻馅儿是酸的 , 不信你去街上买一个尝尝) , 由于雪里蕻包子卖得特别多 , 所以大伙就称素包子为「酸馅儿馒子」 , 如豆沙包子、芥菜包子都被宋人归类到酸馅儿里去 。 现代学者校点宋人笔记和宋朝话本 , 老把酸馅儿写成「馂馅儿」 , 并说馂馅儿就是熟馅儿的意思 , 这都是不了解宋朝饮食所致 。其实宋朝也有包子这个概念 , 那时候的包子并不是包子 , 而是菜包, 也就是用菜叶裹上肉馅做成的美食 。 例如「绿荷包子」并非荷叶造型的包子 , 也不是荷叶馅儿的包子 , 而是在青绿的荷叶上放满熟馅儿 , 再把荷叶裹紧 , 这样的成品绝非包子 , 对不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