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小农的种粮逻辑与中国粮食安全策略( 二 )
第一 , 配置逻辑 。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 农业中劳动力的刚性约束不断增强 , 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会不断提高 。 于是 , 那些需要较少劳动投入 , 或者在耕作上更易于用机械替代劳动的农作物品种(如粮食作物) , 将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具有比较优势;那些具有劳动密集型、需要精心管护 , 或者人工操作难以被机械替代的农作物(如经济作物) , 则会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处于劣势 。
第二 , 产权逻辑 。 从农地承包期的延长到农地的“四至确权” , 农民土地产权强度不断提升 , 但地权稳定性改善并不必然诱导农民对土地的投入热情 。 从理论上说 , 地权不稳定(如频繁调整农地) , 农户为了规避投资风险 , 往往倾向于短生长周期的作物种植 , 粮食作物往往成为优先选择;如果改善地权稳定性 , 那么在要素管制放松与市场开放的情境下 , 农户就能够在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自由配置要素 , 并更可能种植市场风险较低和社会化服务分工程度较高的大田作物(如口粮类植物) 。
第三 , 分工逻辑 。 农户一旦卷入分工经济 , 农业生产环节的服务外包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的发育 , 将进一步推动种植结构的“趋粮化” 。 其中 , 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具有双重效应 , 一方面通过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以及外包服务 , 能够进一步释放剩余劳动力的人口红利 , 另一方面不仅可以规避扩大农地经营规模造成的“去粮化”问题 , 而且可以借助农地流转市场来优化要素配置结构 , 促进农作物的连片种植 , 进而在提高市场容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农业纵向分工 。
可见 , 作为中国农业最广泛的经营主体 , 小农生产具有自我调适的行为能力 , 因而中国的农业生产隐含着“趋粮化”的内在逻辑 。
三、未来展望: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策略
(一)维护农业家庭经营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很长时间以来 , 家庭承包制所决定的小规模分散化经营格局 , 往往被视为低效率并被归因为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 。 但是 , 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 。
关于小农经济的存续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传统 。 一派认为农户经营最终会被资本主义所改造 。 另一派强调小农能以其“农民生产方式”抵御资本主义的渗透 。 前者主张改造小农 , 后者则主张维护小农 。 但两派均是局限于农地规模层面来讨论家庭经营的生存空间 , 忽视了小农经营卷入分工经济的可能性 。
中国小农的粮食生产有其内在的自我运行逻辑 。 当农地产权完善引发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和家庭内部分工模式的调整 , 基于目标最大化的家庭决策将根据要素价格的部门差异 , 调整要素投入和种植结构 。 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地流转规模的持续扩大 , 原先粮食生产的低效益劣势将向机械化程度高的比较成本优势转变 , 所以农户卷入分工无论是为了实现其务农成本最小化 , 还是为了实现家庭收益最大化 , 都将最终选择种植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作物 。 因此 , 一旦中国的农业分工市场形成 , 农业的生产将逐渐专业化 , 这将促使粮食生产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 从而在农户自发选择的层面提升中国粮食安全水平 。
本文插图
农业家庭经营并不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阻碍 , 相反 , 其对要素流动以及对要素比价变化的市场响应 , 有着充分的经济理性与自我执行能力 。 无论是从政策层面 , 还是从粮食安全角度 , 都必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 , 维护农业家庭经营的稳定性与长期性 。
(二)诱导小农生产卷入分工经济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规模经营的本质在于将小农纳入分工经济范围 , 形成报酬递增的分工深化机制 。 必须认识到土地大规模经营在我国面临约束的现实国情 。 当农地规模扩展遇到困难时 , 纵向分工外包的服务规模经营发展应作为阶段性策略予以重视 。
推荐阅读
- 三农|兰劲调研市农科院和辖区农业企业
- 农业行业观察|三农日报|中国农业最大变量:小农户现代化;业内:中国有机产业链不成熟
- 三农|贺佩席:从建档立卡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
- 三农|湿地巡礼⑤丨益阳市资阳区退耕还湿点:水岸边的“绿色明珠”
- 机械化育秧|丰收节里探农机 大田种粮神器多(深度观察)
- 中新经纬|农业农村部:国家提高双季稻最低收购价,确保种粮不亏本
- 三农|【改革先锋】张志军:在模式和技术创新中走出小麦产业升华之路
- 三农|郑州商品交易所调研组来我市调研
- 三农|河北新发地建冷链物流园,50万吨体量保障京津生鲜供应
- 三农|低保费、有贴息 省农担解农业融资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