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小农的种粮逻辑与中国粮食安全策略
[提要]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长期话题 。 197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的反复波动 , 尤其是一度出现了农业种植结构的“非粮化” , 但2003-2019年 , 中国粮食产量却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十六连增” 。 如何解释从“非粮化”到“趋粮化”的重要转变?本文认为 , 农业家庭经营并不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阻碍 , 相反 , 小农对要素流动以及对要素比价变化的市场响应 , 有着充分的经济理性与自我执行能力 。 中国小农所蕴含的组织优势与可动员潜力 , 将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 中国粮食安全的未来策略是:(1)维护农业家庭经营的稳定性与长期性;(2)诱导小农生产卷入分工经济并融入现代农业发展;(3)在要素流动过程中坚守粮食安全的基本政策底线 。
自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以来 ,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了世界性的长期话题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 , 必须始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 不可否认 , 中国的粮食压力的确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 , 但我们的研究证明 , 布朗所质疑的“谁来养活中国” , 纯属一个伪命题 。 中国小农所蕴含的组织优势、响应能力与可动员潜力 , 将构成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
一、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重要转变
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 因为农业种植结构确实经历了一个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历史性转变 。
1978-2003年 , 农业的“去粮化”趋势主要是由要素供给约束与消费需求升级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一个结果 。
本文插图
一是供给层面的农业要素禀赋约束 。 (1)耕地方面 。 中国耕地面积呈长期下降趋势 , 2008年为12171.60万公顷 , 尽管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将耕地面积调整为13538.46万公顷 , 但到2016年依然降至13495.66万公顷 。 (2)劳动力方面 。 1978-2016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82.08%下降至42.65% , 农业劳动力的占比从70.53%骤减为27.70% 。
二是需求层面的居民消费结构转变 。 (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带动了消费结构升级与多元化 。 1981-2016年 , 全国人均肉(猪牛羊)、禽、蛋、奶和水产的年消费量从24.90千克至64.05千克 , 年均增长率2.52% 。 (2)口粮消费量从1981年的2339.55亿千克下降至2016年的1814.40亿千克 。 消费结构转变诱致了种植业结构的“去粮化” 。
显然 , 如果“去粮化”这一趋势成为常态 , 那么 , 布朗的预判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事实 。 庆幸的是 , “去粮化”趋势并不具有长期必然性 。 2003-2019年 , 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十六连增” , 从2003年的43069.53万吨增加为2019年的66384.50万吨 。
那么 , 支持中国粮食长期连续增长的动力源何在?如何解释从“去粮化”到“趋粮化”的重要转换?第一 , 前述的农业要素禀赋与消费结构升级不可能解释这一转型 。 同样 , 粮食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因素也无法揭示2003-2016年的“趋粮化”态势(期间 , 在人工成本方面 , 水稻年均增长9.47% , 小麦和玉米则高达10.38%与10.35%;在土地成本方面 , 水稻、小麦、玉米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9%、11.26%和11.94%;粮食种植的比较收益明显低于经济作物) 。 第二 , 人们可能认为 , 农业的“趋粮化”是中国政府不断加强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的结果 。 显然 , 众多的农业支持政策均指向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 旨在降低农民种粮成本 , 或是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 关键是 , 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并未改变粮食种植高成本、低收益的基本格局 。
二、“趋粮化”的内生根源:农户行为逻辑
必须寻找“趋粮化”的内生根源 。 我们认为 , 中国小农的生产行为决策遵循着多重的内在逻辑 , 包括配置逻辑、产权逻辑和分工逻辑 。 正是小农所特有的三重行为逻辑诱致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趋粮化” 。
推荐阅读
- 三农|兰劲调研市农科院和辖区农业企业
- 农业行业观察|三农日报|中国农业最大变量:小农户现代化;业内:中国有机产业链不成熟
- 三农|贺佩席:从建档立卡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
- 三农|湿地巡礼⑤丨益阳市资阳区退耕还湿点:水岸边的“绿色明珠”
- 机械化育秧|丰收节里探农机 大田种粮神器多(深度观察)
- 中新经纬|农业农村部:国家提高双季稻最低收购价,确保种粮不亏本
- 三农|【改革先锋】张志军:在模式和技术创新中走出小麦产业升华之路
- 三农|郑州商品交易所调研组来我市调研
- 三农|河北新发地建冷链物流园,50万吨体量保障京津生鲜供应
- 三农|低保费、有贴息 省农担解农业融资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