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中年男性突发高血压脑病,静脉+口服降压药物方案该如何制定?( 二 )


此外该患者合并左室肥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等多个靶器官损伤 , 也同样属于ACEI及CCB类降压药物的强适应证 。
因此在第二阶段联用培哚普利氨氯地平10 mg/5 mg Q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95 mg Qd , 3小时后血压降至160/94 mmHg 。
急性期第三阶段:在第二天 , 撤乌拉地尔泵针后 , 继续服用口服降压药物 , 血压平均在154/100 mmHg , 心率84次/分 。
慢性期:出院时继续培哚普利氨氯地平10mg/5 mg Q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95 mg Qd降压 , 并根据靶器官损伤加用阿司匹林100 mg Qd、瑞舒伐他汀10 mg QN , 并嘱咐患者结合饮食运动处方 , 戒烟戒酒 。 出院2周随访 , 无不适症状 , 患者自测家庭血压平均在140/85 mmHg左右 , 心率在75次左右;出院1个月随访 , 患者自测家庭血压稳定在130/80mmHg以下 , 心率70次左右 。
专家点评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中年男性突发高血压脑病,静脉+口服降压药物方案该如何制定?
本文插图
宗文霞主任对本病例做出如下点评:该患者为中年男性 , 既往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 采用两种自由联合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并不理想 , 本次血压急剧升高、并以高血压脑病这一高血压急症为主要表现 。
在急性期 , 通常需持续静脉使用降压药物 , 遵循个体化以及各阶段目标值调节降压的原则 , 有计划、分步骤地快速平稳降血压以保护靶器官 。
在慢性期 , 以应长期达标、减少心血管事件为主要目标 。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建议对于2级及以上高血压患者 , 应将联合治疗作为一线选择 , 包括自由联合和单片复方制剂(SPC) 。 然而与自由联合相比 , SPC更为简便 , 可进一步提高血压早期达标率及依从性 , 减低用药不良反应 , 应作为首选 。 在所有SPC中 , 《ISH高血压指南2020》也明确表示SPC(尤其是ACEI+CCB组合)是降压药物最佳标准中的理想方案 , 比如培哚普利氨氯地平 。
确实 , 培哚普利氨氯地平作为ACEI+CCB组合的SPC的典型药物 , 两者在作用机制和心血管保护上发挥协同作用 , 产生了1+1>2效应 。 首先两者具有共同的血管舒张作用 , 可强效降低血压;其次培哚普利具有抗重塑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氨氯地平改善冠脉血流 , 增强了动脉保护作用 , 降低高血压和冠心病中的心血管事件;最后培哚普利增加毛细血管后血管舒张 , 氨氯地平增加毛细血管前血管舒张 , 从而减少下肢水肿这一不良反应 。
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了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的心血管获益 。 ASCOT研究显示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可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1%、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4% 。 此后进行的ASCOT-Legacy研究对ASCOT受试者进行长达15.7年随访 , 进一步发现 , 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可使脑卒中死亡风险降低29% , 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1% , 冠心病死亡风险降低24% 。
回到上述这个病例 , 该患者在长期自由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血压控制不理想 , 换用培哚普利氨氯地平后血压控制良好 , 有助于长期、持久性心血管保护 , 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
经验分享

  1. 高血压危象发病急 , 预后差 , 特别是高血压急症 , 住院率及病死率较高;
  2. 对血压的控制 , 不仅要着眼于血压数值本身 , 更要关注靶器官功能 , 合并不同靶器官影响 , 个体化控制血压目标值 , 选择合适降压药物;
  3. 对于二级以上高血压 , 早期联合用药 , 优势互补 , 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 保护靶器官 , 抑制心室重构 , 同时注重心室率的控制;
  4. 联合应用降压药物ACEI+CCB类药物 , 特别是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具有经济性、方便性 , 且可改善依从性 , 具有优势;
  5. 坚持倡导家庭自测血压 , 药物治疗同时关注饮食及运动疗法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中年男性突发高血压脑病,静脉+口服降压药物方案该如何制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