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思维造物创业板上市正式启动 打造全球领先的终身大学
本文插图
思维造物成立于2014年 , 以知识服务业务为核心 , 是一家从事“终身教育”服务的企业 。 在线上 , 公司通过“得到”App、“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终身学习者提供课程、听书及电子书等产品;在线下 , 通过“得到大学”、“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等形式 , 为终身学习者提供通识教育及技能培训服务 , 处于终身教育行业第一梯队 。
两大核心业务构建“护城河” 线上知识服务累计激活用户超4千万 根据招股书显示 , 近年来思维造物的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保持稳健增长 。 2017年至2019年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5.56亿元、7.38亿元、6.28亿元;同期净利润为6,131.96万元、4,764.41万元、11,505.40万元 。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 在目前终身教育产业市场格局中 , 思维造物作为行业的开创者 , 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
思维造物从最早讲述通识知识的产品入手 , 逐步过渡到体系化知识生产、分发与运营的知识服务商 , 进一步发展为终身教育服务商 , 来探索用户终身教育服务模型 。 在上述发展阶段中 , 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服务产品矩阵和品牌信用来驱动业务增长 , 已然成为一所社会化的终身大学 。
本文插图
招股书显示 , 报告期内 , 思维造物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线上知识服务业务、线下知识服务业务和电商业务 。 2020年第一季度 , 各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4.70%、34.02%、10.01% 。 其中 , 线上和线下知识服务业务为其核心业务 , 营收占比近90% 。
【界面新闻|思维造物创业板上市正式启动 打造全球领先的终身大学】
本文插图
具体来看 , 公司线上知识服务业务主要通过“得到”App设有的课程、听书、电子书等产品条线 , 向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 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0年3月31日 , “得到”App月度活跃用户数(MAU)超过350万 , 累计注册用户达到2,135万 。 目前 , “得到”App在中国苹果AppStore、主要安卓应用市场的图书、教育类软件下载排名中持续领先 , 累计激活用户数超过4,000万 。 随着线上产品矩阵的日益丰富以及持续深化的服务能力 , “得到”App付费用户ARPPU持续上升 , 由2017年的203.81元提升至2019年的231.93元 。
线下知识服务业务布局方面 , 思维造物推出跨年演讲、“得到大学”、知识春晚等创新知识服务产品 , 形成立体化终身学习解决方案 。 2018年为职场人士开设的“得到大学”线下校区已覆盖国内11个城市 , 帮助用户实现完整的学习闭环 。
内容资源优势凸显 明星股东云集 基于对终身教育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 , 思维造物通过联合优秀的内容生产者 , 打造了一系列精益求精的自研课程以及完备的知识服务 , 形成了较为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
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0年3月31日 , 公司在线课程数量累计达到319门 , 比2017年末增长了近四倍;为用户提供书籍解读服务的“每天听本书” , 听书数量累计至2,114本;为用户提供的精选阅读产品电子书 , 数量也由2017年的1,748本增至31,526本 。 此外 , “得到大学”现有课程均为公司自主研发、专职讲师授课 , 已经举办6期课程 。
自成立以来 , 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完备的课程类型以及服务形态 。 同时 , 公司课程体系也创新性地实现了知识服务的业态融合 。 例如 , 线上课程的学习行为接入高等院校评价体系 , 公司制作的线上课程成为高等院校辅助教材 , 公司线上产品支撑高等院校在线学习的新模式等 。
作为一家终身教育服务企业 , 思维造物高度重视课程品控及内容版权所属 。 为此 , 公司设立了专门负责教研和品控的机构“总编室” , 以及推出一套完整的品控规程——《得到品控手册》 。 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 课程制作完成后 , 相关文稿及音视频著作权通常归公司所有 。 “每天听本书”栏目转述的多领域书籍品类 , 也为公司构建了丰富的原创音频转述版权库 。
推荐阅读
- 宠物养成|逆向思维, 说起来轻易做起来难!
-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金融知识进社区 贴心服务惠民众
- 西红柿|手把手教你复盘看盘(上篇)
- 中国新闻网|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今年新增心理咨询相关企业超1.4万家
- 澎湃新闻|杭州市去年研发经费达530余亿元,投入强度为3.45%
- 中国新闻网|聚焦数字赋能 义乌实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十大行动
- 中国新闻网|2020年全国秋冬种种子供应充足 小麦种子价格同比下降
- 中国新闻网|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首批企业注册入驻
- 每日经济新闻|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声明:从未委托任何企业和个人生产或采购防疫物资
- 央视新闻客户端|“小团游”“隐秘的角落”走红,复苏的十一旅游,有哪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