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导读:承续《鹤唳华亭》的《别云间》 , 在美学风格上依旧抱有前作那可贵的诗意 , 但在本土化历史传奇剧的语境中 , 它所呈现的境界 , 也远远不止所谓的“诗”那么简单 。
文 | 弗兰克
去年年末点燃历史传奇剧热潮的《鹤唳华亭》 , 无疑给当下的国剧市场传递了一个颇具力度的信号:本土化的国剧 , 依旧可以在历史传奇题材上兼顾形式和内容 , 产出口碑和市场兼具的精品 。
而今年九月上线优酷的《别云间》 , 也同样迈出了一致的步子 。 甚至 , 当观众为萧定权、陆文昔等角色喜怒哀乐时 , 似乎早已不只是为影视人物共情那么简单 。 《别云间》的美学修辞 , 几乎贯彻视听到剧作整个维度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从这个角度说来 , 对于“意境”的挖掘 , 似乎不只是简单地反推年代 , 堆砌风雅那么粗暴 , 《别云间》上承《鹤唳华亭》 , 提供了自己的方法论:只有以物境的构建为呈现方式 , 用剧作的情境作为基底 , 真正具有时代风貌的历史传奇意境 , 才会焕发光芒 。 而在当下日益现代化的国剧体系中 , 《别云间》也悄然为本土审美和现代语境提供了可视化的答案 。
鹤唳之后 , 《别云间》重新画圆
去年年末的一声鹤唳 , 穿云越雾 , 啼出了国剧市场的全新气象 。 《鹤唳华亭》的出现 , 宣告着国剧市场对于传统文化的书写 , 对诗意美学的镌刻依旧在场 。 而在22日上线优酷的《别云间》 , 则在原基础上再度演绎着萧定权同陆文昔的坚守和前行 。 如果说《鹤唳华亭》的啼鸣是破晓的宣告 , 那么《别云间》作为其番外叙事 , 更近乎对原有叙述的“重新画圆” 。 而这个圆 , 既是对圆熟叙事的自信表征 , 也是故事启程的提笔再写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对于《鹤唳华亭》 , 曾有剧评称其“把《鹤唳华亭》琢磨成了一阕词 , 如果非要品评 , 大概说出来的也不是剧评 , 而是诗论” , 而这种韵律优美的诗意美学 , 在番外《别云间》中依旧流动着它独有的光彩 。 无论是贴合时代的宋式公服 , 还是精美秀丽的纹饰女红 , 亦或是庄雅兼具的亭台楼阁 , 都在视听美学之上 , 赋予了《别云间》更多的历史厚重和传奇气息 。
如《别云间》在第一集开头 , 便是夜戏:雪花纷飞 , 萧定权一行人骑着马逐渐行进 , 这种氛围的书写在一开始就给全剧打上了并不轻松、幽深悠长的基调;而剧集之中大量出现的红色宫闱砖瓦 , 一方面提供了象征意义 , 另一方面也极为精巧地符合现代美学 。 从创作方法论角度看去 , 这种以宋代美学为基础的视听美学设计 , 无疑在烘托人物表现情境上 ,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环境的幽雅比照人物内心的幽深 , 视野的辽远反照思情的寥廓 ,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 《别云间》的装饰修辞 , 无疑在某种程度上 , 给予了文本最好力度的呈现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相较于《鹤唳华亭》的团圆收尾 , 《别云间》似乎想要在某种叙事上“重新画圆”——如与萧定权情同手足、携伴成长的顾逢恩 , 逐渐在失去兄长之后改换阵营 , 并最终拔剑自刎 。 当在最后他站于萧定权面前 , 后者指责他“违背了道” , 他却愤慨地说:“我将王位捧献于你 , 你却如此践踏我的心意 , 为什么?” 。 这句“为什么” , 是两人理念的对冲 , 也是全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想要做出的呐喊和发问 。
从一个翩翩书生 , 最后变成冷血战将 , 顾逢恩的人生转向 , 也颇合于“云间一别”的怅远 , 而这种书写 , 不仅是现代剧作自觉的弧光照射 , 也是中国古典忧郁美学的投影 。 而和萧定权情定终身的陆文昔 , 在原著中生子之后也殉情自杀 , 而《别云间》对这个人物的打量 , 似乎也更具深意 , 而这一切自然也有待观众细品——品的不仅是诗性的美学 , 也是人生况味的厚重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有特写的“人” , 才有大写的作品
如果说大部分的历史传奇剧 , 还只浅尝于带有古味的服化道 , 辄止于文气绉绉的台词腔调 , 那么《别云间》早已突破表面 , 承续了自《鹤唳华亭》以来的深刻理念——所有对历史传奇的书写 , 都离不开对有情所抒的剧作表达的坚持 , 所谓思情长远 , 寄托于视听所搭建的情景 , 扎根于剧作所构建的情境 。 而其中的应有之义 , 便在于对“人”的刻画 , 而其中最富艺术色彩的 , 莫过于萧定权这个独特的角色 。 萧定权仁孝懦弱 , 善良淳朴 , 然而背负上一代恩怨 , 又受无数漩涡裹挟 , 步步无奈 , 又步步惊心 , 而他也逐渐在不合适中寻找合适 , 在小怯中寻求大勇 。 这种对人物成长的尊重 , 既符合剧作法则 , 也颇具自觉意识 , 自然使得全剧的角色更像是活生生的、大写的“人”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而他同父亲在《鹤唳华亭》中的那种爱恨双兼的关系 , 在《别云间》中也得以继续 ,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 它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爱父却又不得父爱的古典悲剧内核 , 给了整个故事更高维度的创作表达 。 在《鹤唳华亭》的第一集中 , 萧定权便因请罪而长跪雪中 , 外表冷酷的父亲萧睿鉴看似气愤 , 却又特意安排人给他送去外衣 , 并传话“不穿便是抗旨不满” 。 然而当萧睿鉴再度询问臣子萧定权是否穿上时 , 他自己又自问自答道:“不必去 , 他不冷” 。 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设定 , 在一开始就给父子关系打上了微妙的烙印 。
而通过《别云间》 , 观众常惊奇地发现:两人不自觉在不同场合 , 会重复同样的台词 , 如“无力救你 , 也无心救你”“千金之子 , 坐不垂堂” , 而这也暗示着两人关系除了表面上的博弈之外 , 更有着隐约投契的连结 , 这更近于如全剧本身时代所承载的父权线索——父爱的关照始终缺席 , 父权的注视却永久在场 。 而这也逐渐在萧定权同萧睿鉴深层人格中深深地投影 。 事实上 , 这种命题早已超越了历史传奇剧的范畴 , 更逼近于当今时代、常谈常新的创作命题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作为最引人动容的主角情侣 , 萧定权和陆文昔在《别云间》中继续延续着谨慎克制 , 却又无所不在的微妙爱情 。 在第三集中 , 两人深夜相会看水灯 , 陆文昔执手许愿 , 却只是那些最寻常的“平平安安”“万事顺遂” , 而这些简单的词句 , 瞬间便展现出了陆文昔的善良柔弱 , 以及两人身处乱世的无可奈何 。 听罢陆文昔的话 , 萧定权将水灯踢入水中 , 更像是乱世浮萍、如灯流转的诗意隐喻 。 而更为精妙的是 , 陆文昔低语细声 , 却又无比坚定:爱之于人 , 如飞蛾扑火 , 明明知道愚蠢至极 , 却又不能不去关心和在乎自己所爱之人 。 这句台词不仅是对爱情的表达 , 也是对全剧理念的陈说——所有角色 , 不过都是置于特殊情境的普通之“人” , 虽然各有苦衷 , 有情皆孽 , 却又都心怀对爱的向往和追随 。 这在文本之上 , 对主题完成了完美的呼应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本土审美与现代叙事之间 ,
是否有可行的系绳?
或许 , 《别云间》站于《鹤唳华亭》之上 , 将后者对于历史传奇剧不言自明的思考 , 承续得更为彻底 。
正如剧中所展现的“逆风执烛” , 它不仅是一种艰难前行的无奈 , 也是一种另辟生面的决心 , 而这不仅所关联的是萧定权所坚持的儒家思考 , 也是这个规定情境对于赤子丹心所下的脚注 。 它所传递的哀愁、无奈、遗憾 , 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 它的背后更映照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信守、坚持、决心 。 它的表面流动着宋词怅远的思情 , 但内核却是对理想信念的肯定书写 。 或许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别云间》所传递的 , 更像是历史年代剧本身可以有 , 也应该有的一种气质——在物境上打牢视听 , 在情境内夯实剧作 , 最后在意境中烘托表达 。 而其中一以贯之的关键 , 就在于如何将本土化和审美叙事有机融合 。 正如《别云间》所宣传的“可待” , 不仅仅是萧定权与陆文昔的“可待成追忆” , 更是对于心之所向 , 想爱本身“可以期待”的自陈 , 这种叙述 , 不仅是中国风致的诗意美学 , 也是现代剧作的深刻境界 。
萧定权|“鹤唳”之后阔别“云间”
本文图片

从这个角度说来 , 《别云间》似乎给了国剧市场对历史传奇的书写 , 提供了更好的启发——如果说在先前 , 历史传奇于剧集的投射 , 往往沦为形式优先的流水作业 , 那么《别云间》紧跟《鹤唳华亭》 , 已经实实在在证明自己的创作语法不仅行之可效 , 而且绝非偶然——对历史传奇题材的塑造 , 不应该只站于某某年代的考据纠缠 , 而更应该深入肌理 , 探究“美”之下的美学脉络 , 以及这种脉络上流淌闪动着的 , 同“人”有关的意境和思情 。 譬如俄罗斯的古典艺术 , 往往同土地相连 , 其关联的是俄罗斯民族始终为之书写的深沉与苦难;而日本对花开花谢绚烂之美的推崇 , 也与日本古典以来的物哀思情息息相关 , 而这也是其历史剧、武士片的精神来源 。 而这都离不开对“人”本身的尊重和正视 。 故而 , 在国剧创作的视角之中 , 单纯地挂出历史传奇的名号 , 早已不能够唬人 , 其阐清阐精的要义 , 仍旧在于探寻历史传奇底下的特殊思情 , 书写在历史传奇中的特写之“人” , 而也只有如此 , 才能在影视工业逐步体系化的今天 , 将现代叙事和本土审美有机融合 , 共同打造既具国际气度 , 又有民族气质的影视作品 。 这是回溯过去反照将来的必行之法 , 也是讲好历史传奇叙事的全新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