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中国梦?黄河情】宁夏白芨滩: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绿色长城”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中国梦?黄河情】宁夏白芨滩: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绿色长城”
【***报道采访人员 张燕萍】“好美!”来到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采访人员们纷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 9月23日 , “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人员团来到了壮观美丽、连绵起伏的白芨滩 , 切身感受和体会这一“绿色长城” 。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3年 , 总面积148万亩 , 占灵武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 地处银川市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 , 东边与盐池县相邻 , 北边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相望 , 西与宁夏平原交界 , 距离黄河和银川都仅有五公里 , 是全国靠首府城市最近的保护区 。 白芨滩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在1953年设立的治沙实验站 , 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治沙造林 , 防治泥沙流进黄河 。
环球网|【中国梦?黄河情】宁夏白芨滩: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绿色长城”
本文插图

据白芨滩工作人员梁素君介绍 , 没有治理以前的白芨滩就是一片原始的沙漠 , 满目黄色的沙子 。 未治理前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对黄河的影响 , 距离黄河最近距离5公里 , 区域内分布有10多条水蚀冲沟 , 黄沙沿沟进入黄河 , 抬高河床 , 影响黄河安全;二是干旱造成风沙危害严重 , 处于银川东大门位置 , 也是距离首府城市最近的沙漠 , 年降雨量150-170mm , 沙丘高大 , 自然修复力极弱 , 风沙造成的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危害较大 。 白芨滩保护区成立60多年以来 , 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 , 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 , 控制流沙近百万亩 , 森林覆盖率达41% , 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 , 保护了黄河、银川河东的生态安全 。
环球网|【中国梦?黄河情】宁夏白芨滩: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绿色长城”
本文插图

白芨滩管理站的护林员吴敬忠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 他向采访人员介绍 , 以前没有现在的草方格 , 可以说完全是靠天吃饭 , 那个时候的白芨滩植树造林面临着“死了再栽 , 栽了又死”的恶性循环 。 从2001年起 , 白芨滩开始采用草方格治沙 , 这种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 对于植树造林有了新的保障 。 “一年只刮一场风 , 从春一直刮到冬”、“哪个人不吃上一斤半斤的沙子” , 这两句话是以前的白芨滩人常说的两句话 , 反映的就是在治沙之前这里艰苦的生活环境 。 而谈到现在的生活 , 吴师傅露出了笑容 , 他说 , 通过之前辛勤的治沙把恶劣的环境改变了 , 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 人们住的更加舒心、放心 。 就连周边的人也夸赞白芨滩人做了一件对人类生存环境大有益处的事 。
【环球网|【中国梦?黄河情】宁夏白芨滩: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绿色长城”】“现在看到这里 , 还是会有流眼泪的感觉 , 因为曾经在这个地方真正地流过汗、流过泪” 。 这是吴师傅的真情流露 , 也是一代又一代白芨滩人的写照 。 “宁可掉下10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白芨滩精神也将在未来的日子里 , 陪伴和鼓舞着更多白芨滩人 , 共同守护这座“绿色长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