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擘画“邮电高职四川模式”新蓝图

_原题为 擘画“邮电高职四川模式”新蓝图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中心城市成都 , 创办于1956年 , 是四川省政府部门举办、中国电信旗下四川电信实业集团管理的高职学院 。 2019年12月 , 学校成功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 是国家示范(骨干)、国家优质和“双高计划”建设院校 , 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四川省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高校 。 多年来 ,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 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 积极主动融入信息通信产业链 , 办学内涵与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 走出了一条具有川邮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 。
对标“双高” “一体两翼”专业群充当“铁三角”
【服务|擘画“邮电高职四川模式”新蓝图】“双高计划”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 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 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 “双高计划”着眼于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 目标是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 。 在学校成功入围“双高计划”过程中 , “一体两翼”三个专业群好比“铁三角” ,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信技术专业群侧重通信网络方向 , 着力“修路”;IT应用专业群侧重信息化应用方向 , 着力“造车”;现代服务专业群侧重通信服务与营销 , 着力“运营” 。 通信技术专业群是其中主体 , 因为智能通信网络是一切智慧化应用的承载平台和基础 , 好比高速公路之于汽车 。 通信技术专业群包括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通信设计与监理等5个专业 , 组群逻辑可用“12234”概括:瞄准1个目标 , 即助力建设智能信息高速公路;把握2个方向 , 即云服务和高宽带;聚焦承载和接入2个网络;覆盖蜂窝移动、固定宽带、短距无线的3种接入模式;服务设计、施工、监理、运维4个领域 。
学校成功入围“双高计划”的深层次原因 , 归纳起来得益于“四有”:时代有召唤、产业有支撑、行业有期待、学校有优势 。 作为全国邮电通信类高职院校中仅有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 学校肩负着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新起点 , 通过推动邮电通信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质邮电高职教育需求的使命 。 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 电子信息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规模大、发展快、质量高 , 学校专业建设和服务领域有规模巨大、高速成长、优先发展的产业支撑 。 5G移动通信独立组网带来新机遇 , 物联网短距无线通信带来新应用 , 承载网转型带来网络结构再造 , 沙锤型网络改变为杠铃型网络;海外运营咨询业务快速发展……技术演进和市场竞争推动通信企业转型升级 , 人才和技术需求旺盛而迫切 。
办学层面的突出优势 , 在学校成功入围“双高计划”工程中倍加凸显 。 一是企业办学 , 建立了“政府举办、企业主管、行业支持、共建共享”的办学模式 , 实行“一元双轨”管理模式 , 核心是校企融合、相互依存 。 二是对接信息通信产业的特色专业 。 长期扎根深耕信息通信行业 , 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 体现了鲜明的产业特色 , 形成了显著的专业成效和高水准 。 三是形成了服务社会的特色品牌 。 学校建设有电信、移动、联通运营商员工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省市两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 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培训服务 , 年培训超过25万人/日 。 四是建成了军民融合的特色学校 。 学校是国防特色学校 , 是四川省火箭军、武警、陆军直招士官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 , 还是四川省、成都市退役军人承训机构 。
矢志创新 “邮电高职四川模式”树立“新标杆”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 , 近年来学校通过政行企校共建的办学模式 , 着力将央企办学的体制优势转化为办学的机制优势和资源优势 , 充分发挥背靠行业的优势 , 不断提升办学活力 , 走出了企业办学新路径 , 探索形成了“邮电高职四川模式” 。
这一模式的内涵 , 首先体现在打造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办学模式 。 在体制层面多方支持 , 即政府部门举办、企业主管、行业支持、共建共享;在学校如何处理与外部关系层面是服务驱动 , 即“有为才有位”、市场化思维 , 做企业价值的推动者 。
其次 , 创新“双轮驱动、一元双轨”运行管理 。 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协同发展 , 学校作为“一元”中心 , 在职能管理、后勤服务、实训环境等方面 , 面向高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板块提供统一支撑 , 但作为高职学历教育板块遵循教育规律 , 按事业模式管理;职业培训板块遵循市场规律 , 按企业模式管理 。
再其次 , 实行“三循环”能力提升机制 。 实现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内在统一、价值共创 ,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 学校探索出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载体 , 通过三个循环实现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造血能力提升:第一个循环 , 教师通过参与应用型科研项目研发实施 , 提高自身能力 , 打造品牌化三师队伍(教师、工程师、培训师);第二个循环 , 成熟的培训课程转化为高职课内课程 ,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个循环 , 开发出的培训课程面向企业 , 获取价值回报 , 提升学校造血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