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面对“强敌”特斯拉,国内车企如何赢得消费者?

【特斯拉|面对“强敌”特斯拉,国内车企如何赢得消费者?】_原题为 面对“强敌”特斯拉 , 国内车企如何赢得消费者?
北京时间9月23日 , 特斯拉股东大会及电池日活动正式举行 。 在活动上 ,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宣布 , 新的“4680”电池能量密度提高5倍 , 续航里程提高16% , 动力提高6倍 , 同时由于解决了连续生产问题 , 特斯拉电池生产线的速度提高了7倍 。
虽然马斯克没有提到此前广受期待的“百万英里电池” , 导致特斯拉股价下跌 , 但是 ,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车行业的标杆 , 其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 。 尤其是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供应链上的关键技术之一 , 动力电池占电动汽车成本40%左右 , 特斯拉在自研电池技术上如果能够持续获得新的成果 , 就意味着对于自身乃至电池行业产业上游的话语权强化 。
而对于国内新能源车行业而言 , 这意味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 从2020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销量表现来看 , 纯电动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以超过4.5万辆的销量牢牢占据了销量第一的位置 。 随着特斯拉的国产化 , 预计会有更多平价策略推出 , 如果产品性能进一步提升 , 将会对国内新能源车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
国内新能源车企业相比特斯拉起步较晚 , 随着国家对于包括新能源车电池在内关键技术的政策引导 , 各大电池生产厂家也在发力 。 比亚迪今年推出刀片电池 , 蜂巢能源即将推出无钴电池 , 宁德时代继NCM 811三元锂电池之后也将推出超级电池 , 广汽集团为抢占特斯拉的市场即将推出超级快充的石墨烯电池 。
整体来看 , 我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一度追求高能量密度 , 关键指标即续航里程 。 虽然国内不少新能源车企业宣称自家新车型续航里程能力达到多少公里 , 超过了特斯拉 , 但近日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中国新能源汽车体验研究SM(NEVXI)”显示 , 不少新能源车车主反映 , 自交车时起 , 车辆就没有达到厂家告知的续航里程 。 此外 , 充电时间过长也是一大痛点 。
这也说明 , 我国新能源车行业的动力电池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还有诸多尚待完善之处 。 同时 , 目前动力电池成本昂贵 , 其核心的电池控制芯片依赖进口 , 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 , 意味着新能源车不仅价格下调空间有限 , 还可能会遭遇“卡脖子”风险 。 前不久 , 比亚迪宣布成功打通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全部产业链 , 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IGBT芯片生产厂家 , 作为锂硫电池的关键技术 , 比亚迪计划将此芯片应用于未来电池的大规模量产 。
锂硫电池不同于传统锂电池 , 有望将现在动辄几万元的动力电池降为几千元 。 如果比亚迪的这一技术真能在应用场景获得验证并推广 , 意味着我国新能源车在电池成本及关键芯片技术自研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
此外 , 对于动力电池而言 , 安全性指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 尤其是近期频繁发生的新能源车自燃事件 , 让用户和企业更加关注相关方面的研发进展 。 而近日比亚迪以针刺试验来证明其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的安全性 , 却遭到不少网友质疑 。 在我看来 , 国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还需要更多的科学钻研专业精神 , 切勿重复之前某些新能源车企业靠吹牛、造假博取市场注意力乃至骗补的老路 。
新能源车作为典型的新科技产物 , 最终的比拼还是来自于产业上、中、下游的技术能力 , 特斯拉与国内新能源车企业的竞赛 , 也取决于各自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多少新成果 , 面对越来越趋于整车研发的特斯拉 , 国内新能源车企以及合作的动力电池企业需要进一步“加速” , 实现电池各项核心技术指标的不断提高 , 并通过性价比更高、技术可靠性更强的新车型获得国内消费者认可 。
□毕舸(财经评论人)编辑 陈莉 校对 李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