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落寒影|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 三 )
与普通百姓的日薪来看 , 普通的官吏都是按照社会各工价的平均数发放 , 明代的物价低廉 , 除天启与灾荒年外 , 日银一分完全可以养活自己 。 与官员的俸薪相比 , 就更属于高薪了 , 在天启年间 , 一个七品的县令可以养活三十五人 , 这种供养能力并不能算贫穷 。
皂隶折银给官员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 也是明代赋役货币化的开端 , 且规模巨大 , 每年都要给文武百官拨给柴薪皂隶就高达256万两 , 再加上直堂、马夫等项 , 至少是金花银的五倍以上 。
文章图片
金花银
五、官俸改革造成的社会影响
这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 而是一种负担 , “于该纳税粮三石之下二石之上人户内差点”在应役的上中下三等户中 , 人户属于下等 , 按照规定皂隶是从下等户中佥派的 。 但是折银后 , 每名有十二两 , 按照宣德、正统时期的市场价 , 十二两白银只能换四十八石米 , 但是按照宣德末来算 , 可以换得九十米 。 这就远远超过了下等户的实际承受能力 , 所以要推行随从皂隶折银必须改变原来的佥派制度 。 即把从下等户中佥派随从皂隶转变为从上等户中佥派 。
为了获得稳定的随从皂隶折银收入 , 官员们为了维持有稳定的收入 , 开始尝试在赋役册即黄册之外 , 另立一个均徭册 , 改变原来的佥派制度 , 当然这些只能够偷偷进行 , 只好借助里长的弊端来说事 。
《明实录》中记载:“先是徭役里长多卖富差贫 , 正统间 , 江西参议夏时建议造册 , 以税粮多寡为差 , 官为定其徭役 , 谓之均徭册 。 ”里长的“量户点差权”造成徭役佥派不公、社会破败、百姓流离失所 , 都有影响 。
文章图片
明朝徭役的盛典
天顺元年均徭法在四川推行后 , 关于皂隶佥派的弊端不绝于书 , 天顺七年 , 中央下令不许以均徭之名 , 敛取百姓银两 。 但地方官员屡教不改 , 中央不得不反复重申 , “其司府州县官员 , 亦不许额外多佥皂隶 , 侵渔小民 。 ”
均徭法推行后 , “官吏里书 , 乘造册而取民财……士夫家皆当皂役……富者倾家破产 , 贫者弃祖离乡”成化四年 , 夏时死 , 政府对其倡导的均徭法的评价是:“均徭之法 , 利害相半 , 行之至今 , 民颇不便 。 ”虽然中央对夏时倡导的均徭法最后的定论是“民颇不便” , 但因蕴涵着官员的巨大利益在里面 , 故依然坚决推行 , 致使禁令与违法交织前行 。
文章图片
明买卖市场的现象
六、皂隶折现造成的社会影响
随从皂隶和直堂皂隶折银成为官员薪金的够成不发后 , 官员收入倍增 , 但是皂隶折银之后这部分的职能缺失 , 官员的个人伺候和公务役使无人处理 , 又该怎么办呢?
皂隶就是官员权力的延申 , 所以作为随从皂隶和直堂皂隶有相当多的权力资源可寻 。 皂隶依靠官员 , 在《明经世文编》中有“遂至狐假虎威 , 欺凌(下属)有司 , 需索钱物 , 透漏事情 。 甚者说事过钱 , 诓赚局骗人财物件 , 作弊多端 , 难以悉数” 。
故常有皂隶“朝入衙门 , 暮称富室 , 寻田买宅 , 呼婢使奴”的说法 。 所以这样的美差人人都羡慕 , 不需要招募 , 不需要工钱银子 , 人人都想求得一位 , 少的十多个 , 多的达上百个 , 官员们自然赚得流油 。 尤其是随从皂隶 , 日日需要跟在官员身边 , 可以接触一手的资源 , 所以通常都是官员们信得过的好友或亲戚 , 这也是官员们用来回馈亲朋好友的一种方式 。
朱元璋用佥派而来的役充当伺候官员个人的皂隶和直堂皂隶 , 本来是为了防止官吏侵渔 , 但是这种徭役折银推行之后 , 明代的官僚群体愈加腐败 。 历史上被称为 , 年来贪浊成风的宣德时期 , 皂隶折银之后 , 政府招募皂隶以供驱使 , 但是基本不发工食银 。 但是皂隶也是人 , 他们也要生活 , 既然政府不给工资 , 那么平时的开销用度就不得不通过 , 敲诈勒索百姓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