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自贸区扩容,中国开放坚定不移

来源:环球时报2020-09-22 07:169月21日 , 国务院印发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区域方案的通知 。 至此 , 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已经增至21个 。 自贸区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 此次再扩容也凸显了其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 。首先 , 新增自贸区有力表明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循环 , 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是越开越大的 。 内循环概念提出之初 , 就有不少片面认识 , 一些人认为这是美国遏制、打压中国大背景下中国的一种无奈之举 。 实际上 , 早在十几年前 , 我们就认识到增长方式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 提出要把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点放在扩大内需上 。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比较优势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 40多年前我们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 今天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由14亿人口和近4亿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主体 。 如何利用好这一比较优势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要解决的新问题 , 新一轮自贸区建设紧紧依靠国内市场为主体 , 将内循环和外循环统合起来 , 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推动自内向外开放的有益尝试 。其次 , 更加注重差异化定位 ,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自贸区的设立从第五批开始 , 就格外注重“差别化探索”的任务 。 此次新增和扩充的自贸试验区都具有鲜明的定位 。 北京自贸区以数字贸易服务为侧重点 , 利用其科技创新、人才储备和服务业基础深厚等优势 , 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路径;湖南自贸区重点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 立足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基础 , 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安徽则积极利用自身科技创新优势和新兴产业要素比较活跃的特点 , 超前布局居世界前沿的科创研发活动 , 探索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新机制 , 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 。各个自贸区在探索自身差异化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能 , 一方面通过相应的产业集聚与辐射拉动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与全球不同地区形成进出口结构的差异格局以及不同的价值链关联 。再次 , 建立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开放、稳定、安全的供应链成为重中之重 。 进入新阶段的自贸区建设 , 引领国内产业升级、提高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和势能成为新的要求和使命 。 从这次公布的方案我们可以看到 , 通过科技创新从源头上补链强链 , 依靠产业链集成创新进一步稳链固链 ,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先进性、稳定性和竞争力 , 是各个自贸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 以如 , 安徽自贸区主张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 以新的“铜墙铁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浙江建立产业链“链长制”责任体系 , 探索实行产业链供地 , 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 。 这也是化解我们目前面临的科技自强、产业自强困境的有效途径 。此外 , 制度型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 自贸试验区累计到今天已经形成了260项制度创新成果 , 此次新增自贸区依然在不断对接国际先进规则 , 开展高水平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 比如 , 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跨国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等等 。当然 , 新增自贸区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特色 , 建立起在全球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 还有赖于其更多发挥“大胆闯 , 大胆试 , 自主改”的精神 , 充分释放自贸区的发展活力 。 (作者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