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田文昌绕不过的知青时代( 三 )


知青与红卫兵并非同一群体
人们所熟知的文革初期的红卫兵与知青并非同一群体 , 红卫兵与知青既有重合又有区别 。 从时间来看 , 红卫兵运动在先 , 知青运动在后 。 红卫兵运动始于1966年文革初期 , 至1968年基本结束 , 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则自1968年至1977年持续了10年 。
从规模上看 , 红卫兵群体的范围远大于知青 。 红卫兵包括大学红卫兵和中学红卫兵 , 而且还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红卫兵 。 其中 , 只有中学红卫兵后来才成为知青 , 而后续的知青已经跟红卫兵没有关系了 。 由此可见 , 因红卫兵运动范围广、时间短 , 其群体年龄结构复杂 , 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具有时代性 。 而知青运动范围小 , 时间长 , 且年龄结构单一 , 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具有时代性 。 所以 , 只有对于知青群体最活跃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才可以称之为“知青时代” 。
知青群体独特的人生经历
知青群体的人生经历 , 以1968年毕业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学生最为典型 。
他们在文革开始时当过红卫兵 , 参加过“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砸烂旧世界”的“破旧立新”运动 , 参加过“批判‘走资派’”及“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大批判运动 。 在停课闹革命的两年时间里 , 还作为“革命小将”进行过“经风雨 , 见世面”的全国范围内的革命大串联活动 。 随着文革运动的不断升级 , 又参加过“文攻武卫”的派别斗争 , 其中有些人还参加过群众组织之间的“武斗” 。 仅在1966年至1968年两年期间 , 这些年龄在15岁至20岁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们 , 就饱尝了惊心动魄的社会大变革的滋味 , 积淀了前无古人的人生经历 。 同时 , 也树立了视“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 炼就了无所顾忌的胆魄和顽强不屈的生存能力 , 形成了傲视权威和怀疑一切的思维方式 。 两年后 , 当他们于1968年上山下乡成为知青时 , 一方面 , 满怀着在“广阔天地 , 大有作为”的美好憧憬 , 与贫下中农们一起“战天斗地” , 勾画着“改天换地”的宏伟蓝图;另一方面 , 又在前途莫测的迷茫中度过了踌躇满志的黄金年华 。 再后来 , 当他们被陆续招工回城后 , 又面临着成家、养家和出乎意料地去面对迟来的高考的窘境 。 其中 , 只有少数幸运者挤进了大学的校门 , 而大多数人或因家庭拖累而无缘报考 , 或因文化基础太低而无能力报考 。 这些人为了弥补知识的不足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 只能用尽业余时间在“电大”、“函大”和“夜大”中苦读 。 他们在工作中学习 , 在学习中工作 , 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远超过在正规大学学习的学生 , 而知识结构却难免残缺不全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 老三届知青中有一部分人陆续走上了社会各级管理层的领导岗位 , 有一部分人成为不同领域的专业骨干 , 还有一部分人在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成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 。 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 , 则只能默默无闻地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中隐忍前行 , 直至下岗退休而慢慢老去 。
老三届之后的知青群体 , 未感受到文革前期的复杂环境 , 其经历相对平稳和简单 。 但由于文革期间所学文化知识的不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 , 回城后同样面临工作和升学的窘境 。 其中少数奋力拼搏且抓住机遇的幸运者得以脱颖而出 , 而绝大多数人也只能面临与众多老三届知青们同样的命运 。 从历史的角度讲 , 知青群体是被文革十年动乱的社会环境所毁掉的一代 。 他们的青春年华在蹉跎岁月中度过;他们的三观遭到扭曲世界观的影响 。 由于文化断层 , 他们的判断力受到认知的局限 。 由于身处逆境 , 他们的意志被挫伤 , 才智被埋没 。 在文革动乱的洪流中 , 他们被灌输了“打破一个旧世界”的信念 , 却缺乏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能力 。 但是 , 由于历史的原因 , 这个群体又责无旁贷地撑起了后文革时期修补和治理这个社会的责任 。 无论处境如何 , 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成为后文革时期维系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 这或许就是一种“宿命” , 是知青的“宿命” 。 因为在这些特定的年份中 , 知青群体无人可以替代 , 这个时代只属于知青 。 而这个时代正值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关头 。
转帖 田文昌绕不过的知青时代。知青群体特有的人生经历 , 铸就了他们特殊的人格素质 。 这种素质带有无法磨灭的时代烙印 。 而当这个群体具有了时代特征时 , 这种印记必将成为这个社会的时代符号 。 作为人类历史上所仅见的庞大的知青群体 , 因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时代色彩 , 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 同时 , 也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思考 。 如果说 , 2001年至2011年是中国知青时代的鼎盛时期 , 那么 , 目前的中国社会已经走到了知青时代的后期 。 “后知青时代”的中国社会将会与信息时代同行 , 一定会走得更快、更好 。
转帖 田文昌绕不过的知青时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