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然今喜谢尘缘”写诗投笔而逝奇人,父子双贤
转帖自知乎袁黄的父亲袁仁“博极群书” , 天文地理历书兵刑水利医学等 , 无不精通 , 家有藏书两万余卷 , 号称文献世家 。 袁仁对儒学具有很高的造诣 , 与大学者王阳明、王艮(号心斋)、王畿(号龙溪)等在学问上有交往 , 跟唐伯虎是知己 。 袁仁以贤能闻名于地方 , 曾被选为“耆宾” , 主持地方的祭典 。袁仁博学又善于教育 , 对袁黄早年的影响极大 。 他对袁黄教导的重心在修身:“士之品有三 , 志于道德者为上 , 志于功名者次之 , 志于富贵者为下 。 ”袁仁临死前将藏书全部托付给了袁黄 , 沐浴更衣 , 笔录“附赘乾坤七十年 , 飘然今喜谢尘缘”一诗 , 投笔而逝 , 达观潇洒 。 袁仁夫妇信仰佛教 , 袁仁还把敬信三宝当作必须遵守的家法 。 家庭的教育为袁黄思想的形成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云谷点化《了凡四训》是一部以袁黄个人经历作现身说法来训示儿子的家训 。 它着重记述了袁黄在37岁那年 , 在南京栖霞寺云谷禅师的指点下 , 彻底改变消极的人生态度 , 由信道术(转帖者注:此处是指算命预测术)到信佛理的思想转变历程以及力行功过格的情况 。据《嘉兴藏》记载:“云谷禅师 , 名法会 , 号云谷 , 浙江嘉善县胥山怀氏之子 。 ”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高僧大德 , 19岁开始参学 , 寻师访道 。 开悟之后 , 韬光养晦 , 专做苦行 , 帮助复兴了栖霞道场 , 著有《云谷和尚语录》 。袁黄聪明用功又博学 , 但他的科举之路却极不顺利 , 考了30多年 , 直到54岁才中进士 , 实属不易 。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记述了隆庆三年(1569年)袁黄从北京南回 , 在心灰意冷之中 , “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 。 对坐一室 , 凡三昼夜不瞑目 。 ”云谷对袁黄的宿命观不以为然 , 用佛教善自获福、恶自受殃的因果报应思想及儒家的修善立命观念以及禅宗的善恶福报义理 , 开导袁黄掌握自身的命运 , 劝袁黄放弃传统的宿命观 。 云谷告诫袁黄:“从前种种 , 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 , 譬如今日生” , “天作孽 , 犹可违;自作孽 , 不可活” 。 他劝告袁黄要以积极的道德行为求得立命之道 , 以先天的命运可由后天的修善加以改变的观念 , “扩充德性 , 力行善事” , “积善之家 , 必有余庆” ,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云谷出示功过格给袁黄 , 把功过格作为一种道德自律的工具 , 要求袁黄把每日所做的事 , 按其善恶增减记数 。 云谷对袁黄的“心性”修养影响最深最大 , 彻底改变了袁黄的宇宙观 , 云谷相会是袁黄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了凡出世袁黄受教于云谷之后 , 恍然大悟 , 豁然开朗 。 他认识到自己宿命论的错误 , 从追求不堕落是凡夫的理想出发 , 把自己原来的号“学海”改为“了凡” , 在于他由此“悟立命之说” 。 “从此而后 , 终日兢兢 , 便觉与前不同” , “上思报国之恩 , 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 , 内思闲己之邪” 。 袁黄把从云谷那里学得的功过格 , 作为自己积善立命 , 开拓命运的工具 。 随后 , 通过善书信仰和实践 , 袁黄得子、及第、长寿 , 完成了福禄寿的民间最高愿望 。 袁黄因此盛赞这一将佛门义理与儒家伦理于一体的“立命之说 , 乃至精至邃 , 至真至正之理” , 并在《了凡四训》中提出了10个行善的纲领 。功过格把每日所做之事 , 按其善恶增减记数 , 是一种道德自律的工具 。 功过格的出现 , 标志着中国人认识到可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改变吉凶 , 这是精神生活中划时代的成果 , “也是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事物之一” 。 袁黄作为功过格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 , 在《了凡四训》中融会了禅学与理学 , 劝人积善改过 , 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 , 在当时的社会上流行一时 。 袁黄强调个人改变命运的力量 , 用善书来鼓动社会流动和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 , 其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对后世的道德思想、伦理思想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