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新世界,从未有过的真正生活即将开始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51)《生活的本质》我们通常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谋生 。 如果继续追问 , 生活的内容即行为活动的目的是在谋生吗?我们品尝美酒佳肴、欣赏美景、听音乐演奏、嗅知花香、游戏娱乐……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是在谋生吗?将这些生活内容解释为谋生或谋生的相关行为是牵强附会和逻辑不通的 , 我们的生活行为不但大大超过求生的需要 , 其本质意义与求生无关 。换新世界,从未有过的真正生活即将开始
生存是有与无 , 存在与不存在 。 生活是存在以什么形态存在 , 我们从存在中获得什么 。 这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 , 我们将其混为一堂就蒙蔽了生活的本质 , 实际就是蒙蔽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 , 导致我们误会生活 。 生活使用了生存的资料 , 但是目的与结果却完全不同 , 生活的目的是感知 , 结果就是我们感知到什么 , 我们用生存的材料来进行感知活动 , 我们建筑的是生活的大厦 。生活的大厦怎么建?这是生存理念不能回答的 , 我们得有另外的意识模型、另外的理论依据和另外的检验标准 。 我们依据什么来建立生活?依据我们的感知需要 , 生活的需要与生存的需要大不一样 , 我们需要生活的丰富多彩 , 即感知内容的多样化要求;我们需要生活的无限性体验 , 即感知范围的最大化要求;我们需要生活的完整性存在 , 即感知过程的整体性要求;我们需要生活的全面展开 , 即感知信息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需要生活的理想化形态 , 即感知结果的愉悦性要求;我们需要生活的无目的存在 , 即感知存在的终极性要求 。 这些要求转换为现实的生活形态就是:物质的用途多样化 , 即物质体现感知价值 , 不再只作为生存材料;人们的活动快乐化 , 即人的所有行为活动都以愉悦为目的 , 人不再寻找痛苦和制造痛苦;人与人的关系无私化 , 即他人是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 彼此互为感知利益;生活的体制适应于感知愉悦的要求 , 人不再拥有个人独立的生活 , 生活运行在全面的、综合性的体现感知价值中 。 生活行为以创造感知愉悦为目的 , 感知是检验生活是否应该如此进行的唯一标准 。换新世界,从未有过的真正生活即将开始
这才是我们该有的生活 , 生活脱离了生存伦理的限制和束缚 , 生活是我们感知愉悦的空间与时间 , 生活是我们体验感知的场所 , 生活是我们营造各种感知的乐园 。 在这个目的下 , 生存理念格格不入而毫无必要 。 人的存在是生活的前提 , 人保证自己的存在是愉悦生活的必须条件 , 人在满足自己存在的条件下保持着存在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 因为这是得以享受愉悦生活的保证 。 人的存在是应愉悦生活的需要 , 所以 , 人的存在性质不再是独自生存 , 而是建立愉悦生活的前提条件 , 我们为满足愉悦生活的条件而存在 , 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 这变成了感知生活需要人的存在 , 而不是人需要自己得以存在 。我们再也不是用生活来取得生存 , 我们是在生活中取得愉悦的感知 。 生活的本质就是感知 , 生活只能为感知愉悦而存在 , 生活为了生存就只能是别扭的畸形的存在 。 大象怎么装进火柴盒里?生活怎么能包括进生存里?我们为了生存下去而过了几千年的生活 , 我们冤枉了生活 。 生存伦理和生存逻辑一直在与生活的本质发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 为了活下去和为了快乐幸福的生活看似不矛盾 , 其实很矛盾 。 活下去是简单的 , 幸福生活是困难的 , 并且 , 不是能够活下去就一定有幸福生活 , 活得越久离幸福生活越近 , 我们恍然发现 , 照生存逻辑活下去 , 永远不会有幸福生活 。 求存生活和幸福生活并不是相同性质的生活 , 幸福生活不是求存生活的重复和强化 , 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另一种性质的生活 , 是一种我们尚未设想也更未尝试过的生活 。换新世界,从未有过的真正生活即将开始
求存生活的极致状态已经被富豪和显贵们体验过 , 那和真正的幸福愉悦的生活状态根本不相干 , 那仅仅是对生存资源的尽可能占有 , 只造就了畸形的非正常的感知享受 。 用感知愉悦的标准无法认定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 , 他们只表达了生活局部的异常状态 , 并且 , 如果将他们的内在心理公开暴露出来 , 恐怕与幸福愉悦根本沾不上边 。生活的本质是愉悦的感知 , 不是财富的多少与寿命的长短 , 如果我们不建立起愉悦生活的逻辑和机制 , 不建立起愉悦生活的意识模型 , 我们没有愉悦生活的愿望和意识 , 没有创造愉悦生活的相应行为 , 我们再将各自为生的生存活动推向何种地步 , 都无济于事 。 (接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