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二 )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乾隆西洋人物开光绶带瓶
如果说此时的西方审美为中国瓷绘带来了创新与发展的契机,那么鸦片战争后的西方审美融入,则演变成为一场真正的文化侵略。
当时,有大量的欧洲人来景德镇定制瓷器。同时为了与洋瓷相争,景德镇窑场主也开始主动接触西洋风格。但画工普遍对西洋纹样并不了解,甚至厌恶,于是烧造出许多不伦不类,画面怪诞的器物。长此以往,画工对中国传统题材日渐生疏,加速了粉彩的衰败。
2、 恶劣的民窑瓷业环境
民窑的自身局限
康熙时期,景德镇民窑急速发展,产品精良。《匋雅》载:
康窑彩画,往往官窑不如客货,亦一奇也。官窑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其所长。客货信手挥洒,老笔分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令人不可方物。但这种风采随着乾隆后期思想文化管制的严苛逐渐消失,程式化的纹样渗透民窑,画面开始变得呆板无趣。
此外,窑场主获得利润后,没有投入到瓷器生产的改进创新,而是到南昌、抚州等地购置地产,挥霍享受。这种小农意识也极大阻碍了瓷业进步。
瓷工的悲惨生活
统治阶级对瓷业的压迫与剥削,使景德镇瓷工辛苦异常。它们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工资极低。《格致镜源》载:
风火窑匠最为劳苦。方其溜火,一日之前,固未甚劳;第二日紧火之后,昼夜省视,不可停歇;或倦睡失于添柴,或神昏误观火色,则器有苦拆裂损阴黄之患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清末景德镇窑工
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如何保证烧造质量?又如何与洋瓷竞争?故窑场倒闭,瓷工失业,进一步扩大了当地廉价劳动力市场,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清末景德镇民窑的生产环境极为恶劣。《景德镇陶业记事》载:
工厂狭小,数楹之间,工于斯,食于斯,寝处于斯…人之呼吸、灯之炭气。弥漫室中,烟雾朦胧,咫尺不相辩,既伤目力,且于肺部有碍。恶劣的工作环境使老瓷工身体每况愈下,只能另谋生路。因此,清末瓷工多是后学新手,画功拙劣。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在奏折中称:
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选作法度诸多失质。可见,老瓷工的稀缺和新瓷工的粗劣,使奄奄一息的瓷业雪上加霜。而粉彩的制作要比其他品类更为复杂,衰败也就更为迅速。
3、 粉彩自身桎梏
创新停滞
如果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是导致中国瓷业衰败的首要外因,那么统治阶级逐渐呆板的审美取向,则成为粉彩衰败的内在转折。《匋雅》:
乾隆而后,虽有缜栗奇丽之品,而匠心所运,未能脱去町畦如故宫博物院藏“各色釉粉彩大瓷瓶”,融拼接、描金、开光、珐琅、粉彩、青花、仿钧、仿汝等工艺于一器。历来学者对它推崇备至,认为是“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佳作。笔者却认为,这种“大杂烩”式的手法,正体现了乾隆后期瓷器创新能力的日渐衰竭。而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则是统治者过度追求粉彩丰富的装饰性,而从根本上忽视了材料、工艺的创新,自我满足于前人的窠臼,阻碍了粉彩的长远发展。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各色釉粉彩大瓷瓶
值得一提的是,粉彩曾随“同光中兴”短暂复苏,烧造出了“粉彩描金人物双耳大瓶”等优秀器物,还有光绪大婚、慈禧大寿等“国喜”的定烧器,“水平直逼乾隆。”但究其本质,还是“气数”将尽的回光返照。
粉彩的工艺缺陷
粉彩颜料中暗藏的缺陷,也是其衰落的重要原因。《匋雅》:
粉地虽甚美观,惟易于剥蚀,亦一病也…谓其易于残蚀,不能耐久。“易剥蚀”使粉彩较难长久保存,加之修复工艺复杂,很多经典器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博物馆里的粉彩,很多都是修缮补整过的,而其保存环境也需特定条件。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釉色剥落的雍正粉彩花卉碗
再者,粉彩在烧制时,会因窑内不稳定因素影响美观。《匋雅》:
粉彩及釉里红,亦有串烟之病。“串烟”是瓷业术语,指瓷器在烧造时因受烟熏,呈现灰黑或褐色斑点。
最后,绘制粉彩的过程近乎夸张。从构图到填白,从勾画到皴擦,从填色到晕染,分工极细。一件粉彩往往需要几十个工匠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这种繁杂的工艺,注定了其在动荡年代衰败的结果。
三、粉彩兴衰总结总体来说,粉彩的衰落有各种因素,如战乱导致经济基础崩塌;自身工艺缺陷;发展到后期的繁缛画风等。但清廷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和一系列严重制约文化发展的政策,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思想文化活力被扼杀,才是粉彩衰败的主因,战争只是一味加速剂。
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灾难和前所未有的屈辱。但在欧洲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时,清廷却日益腐朽奢靡,这何尝不是统治者自身酿出的苦果?
另一方面,西方的侵略也加速了国人的觉醒和艺术领域的革新。具体到陶瓷艺术,则集中表现为浅绛彩的崛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