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三 )


浅绛彩从产生到衰落只维持了短短几十年,在千年陶瓷史中可谓“昙花一现”。但浅绛彩的出现,使瓷绘艺人摆脱了传统纹样的束缚,追求信手抒写的畅快和个性的表达,呈现出与粉彩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趣。
一、浅绛彩的起源与艺术特色1、浅绛彩的起源
“浅绛”一词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术语。元代黄公望首创“浅绛山水”,以淡墨皴擦勾勒,再施以淡淡的赭石、花青、藤黄、水绿等色,营造出清新、宁静、淡泊的意境。“浅绛彩”瓷正是借鉴了“浅绛山水”中的审美效果。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在各类陶瓷典籍中,并没有浅绛彩起源、发展的相关记载。现存最早的浅绛彩作品,为安徽黟县文化馆的双耳扁壶,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是咸丰五年所做。加之光绪时期,浅绛彩已经非常盛行,故其起源时间应该正是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的咸丰、同治二朝。
2、浅绛彩的主要艺术特色
简捷方便的绘制工艺
浅绛彩是基于传统粉彩的革新,工艺上主要体现为黑料的变化。浅绛彩在黑料中加入雪白料,从而可以在瓷胎上直接绘制,省去了玻璃白打底的步骤。出窑后,黑料发色浅而淡,形成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程门浅绛彩山水瓷画
其次,粉彩颜料需煤油调和,步骤繁琐,成本高昂;浅绛彩颜料只需用水调和。
最后,粉彩需工匠依式样工整描绘,一丝不苟。浅绛彩则从构图、勾画、敷彩等都由一人独立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艺术风格与个性追求。同时工艺流程也更为简便。
以上特点,成为浅绛彩于动荡年代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潇洒飘逸的笔墨技法
浅绛彩瓷画中,除了花鸟、人物兼工带写,大多以写意为主。如王少维《山水图》瓷板画,看似随意挥洒,但布局构图皆是匠心独具,笔墨更是随意而至、笔笔生辉,颇有南宋“马一角,夏半边的”神韵。整体用笔简练,敷彩淡雅,尤见画家笔力。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王少维《山水图》瓷板画
清新雅致的创作题材
文人画题材多用“四君子”等高洁之物,或以高山、怪石、渔樵表达隐逸之意。浅绛彩借鉴其题材又不全盘照搬,以山水为多,人物次之,花鸟再次,寄托了瓷工画家的清高心境和寓于自然的审美情趣。如汪友棠《秋江帆影图》瓷板画,采用云林子构图:中间江水,碧波袅袅;近处芦苇摇曳生姿;右下渔翁独坐,超然物外;对岸信笔抹出丛丛杂树,远岫与云水交融。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汪友棠《秋江帆影图》瓷板画
诗、书、画、印相结合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文人画的鲜明特色。浅绛彩中绝大多数都采用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方式,与画面相得益彰,更添文人风雅。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马庆云《五老图》六方镂空帽筒
总体而言,浅绛彩具有浓郁的文人画风格,用笔洒脱放肆,灵动酣畅,不拘小格,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工艺模式和审美趣味,开创了瓷上文人画的新局面。
二、浅绛彩崛起的原因1、动荡的社会环境
浅绛彩是于清末乱世中异军突起的瓷业“英雄”。纷争的时代不仅为其诞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首先是瓷工画师的解放。咸丰五年,太平军攻占景德镇,烧毁御窑厂,能工巧匠逃散民间。但“祸兮福之所倚”,乱世解放了御窑里艺术功底深厚的瓷绘艺人。他们逃散民间,成为后来浅绛彩创作团队的重要成员,如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文章图片

程门浅绛彩山水图笔筒
其次是粉彩的式微。粉彩自康熙创烧以来,一直是御瓷的主力品种。但当其随着清王朝的日薄西山逐渐卸下华贵的妆容时,却正为清新淡雅的浅绛彩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最后,浅绛彩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在社会经济入不敷出的大环境下,维持高成本的瓷业非常艰难。因此浅绛彩的优势凸显。
可见,正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为浅绛彩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势,才使其得以在昏暗年代绽放光芒。
2、时代审美的改变
封建统治的崩溃,让越来越多的人求改革,求创新,思想日益解放,审美追求逐渐从封建式保守转变为自由抒发的豪情。浅绛彩独特的审美意蕴,一改之前皇家式样的繁杂,其清新淡雅的色调和传统山水的艺术风韵,迎合了当时社会革新的历史趋势。浓厚的文人画风更是赢得了具有变革思想的官员及富商的青睐,由此逐渐盛行。
 兴衰|粉彩到浅绛彩:封建桎梏下的彩瓷沿革,打破艺术兴衰轮回的方法论


推荐阅读